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的过去和未来 | 第10-11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| 第11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组成 | 第11-15页 |
1.3.1 正极材料 | 第11-14页 |
1.3.2 负极材料 | 第14页 |
1.3.3 电解质和隔膜 | 第14-15页 |
1.4 Li(Ni-Co-Al)O_2正极材料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4.1 制备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2 改性 | 第17-18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20-21页 |
2.3 实验过程 | 第21-22页 |
2.3.1 前驱体材料的制备 | 第21页 |
2.3.2 目标材料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2.3.3 极片的制备 | 第22页 |
2.3.4 电池的组装 | 第22页 |
2.4 表征与测试 | 第22-24页 |
2.4.1 物理性能测试 | 第22-23页 |
2.4.2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3页 |
2.4.3 热稳定性能测试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LiNi_(0.8)Co_(0.15)Al_(0.05)O_2制备方法研究 | 第24-50页 |
3.1 固相法添加锂源 | 第24-35页 |
3.1.1 TG-DSC测试 | 第24-25页 |
3.1.2 溶剂的选择 | 第25-29页 |
3.1.3 锂源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3.1.4 预煅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1.5 煅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1.6 最优制备条件 | 第35页 |
3.2 液相法添加锂源 | 第35-42页 |
3.2.1 TG-DSC测试 | 第35-36页 |
3.2.2 煅烧温度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3.2.3 配锂量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3.2.4 最优制备条件 | 第42页 |
3.3 两步煅烧固液混合添加锂源 | 第42-49页 |
3.3.1 煅烧时间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3.2 配锂量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3.3.3 最优制备条件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LiNi_xCo_yAl_(1-x-y)O_2性能研究 | 第50-64页 |
4.1 SEM测试 | 第50-52页 |
4.2 XRD测试 | 第52-53页 |
4.3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53-58页 |
4.3.1 充放电测试 | 第53-55页 |
4.3.2 阻抗测试 | 第55页 |
4.3.3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55-58页 |
4.4 热稳定性测试 | 第58-63页 |
4.4.1 高压充放电测试 | 第58页 |
4.4.2 高压阻抗测试 | 第58-60页 |
4.4.3 高压循环伏安测试 | 第60-61页 |
4.4.4 TG-DTA测试 | 第61-6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