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9-11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2 互联网金融概述 | 第13-21页 |
2.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1.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| 第13页 |
2.1.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| 第13-14页 |
2.2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| 第14-18页 |
2.2.1 第三方支付结算类 | 第15页 |
2.2.2 网络筹资类 | 第15-16页 |
2.2.3 投资理财类 | 第16-18页 |
2.2.4 电子商务类 | 第18页 |
2.3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2.3.1 平台经济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3.2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| 第19页 |
2.3.3 金融深化理论 | 第19-21页 |
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 | 第21-28页 |
3.1 对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影响分析 | 第21-23页 |
3.1.1 互联网金融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3.1.2 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不断提高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2 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.1 打破了银行原本的信贷格局 | 第23-24页 |
3.2.2 阿里小贷、京贝等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| 第24页 |
3.3 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销售业务的影响分析 | 第24-28页 |
3.3.1 对金融产品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3.2 拓展银行的客户基础和渠道 | 第26-28页 |
4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——以工商银行为例 | 第28-34页 |
4.1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| 第28-29页 |
4.1.1 工商银行简介 | 第28页 |
4.1.2 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探索 | 第28-29页 |
4.2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线 | 第29-31页 |
4.2.1 支付产品线 | 第29-30页 |
4.2.2 投资产品线 | 第30-31页 |
4.2.3 融资产品线 | 第31页 |
4.3 工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 | 第31-34页 |
4.3.1 服务水平不高,客户体验亟需提升 | 第31-32页 |
4.3.2 产品供给不完善、同质化问题严重 | 第32-33页 |
4.3.3 细分市场不够明确,营销渠道过度依赖传统网点 | 第33页 |
4.3.4 线上信息流不够顺畅,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| 第33-34页 |
5 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| 第34-43页 |
5.1 完善经营模式,提高服务水平 | 第34-35页 |
5.1.1 实现内部管理的高效能和标准化 | 第34-35页 |
5.1.2 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、更专业的金融服务 | 第35页 |
5.2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,创新产品设计 | 第35-37页 |
5.2.1 合作共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 | 第35-36页 |
5.2.2 协同开发金融产品 | 第36-37页 |
5.2.3 合作处理呆账坏账 | 第37页 |
5.3 将互联网渠道纳入商业银行业务渠道网络 | 第37-40页 |
5.3.1 全力打造更为开放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| 第37-38页 |
5.3.2 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功能 | 第38-39页 |
5.3.3 积极建设直销银行渠道 | 第39-40页 |
5.4 强化“大数据”信息优势转型为信息中介 | 第40-41页 |
5.4.1 强化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力度 | 第40页 |
5.4.2 争夺“大数据”信息优势 | 第40-41页 |
5.4.3 从支付渠道、产品提供方和融资中介跻身至信息中介 | 第41页 |
5.5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 | 第41-43页 |
5.5.1 完善以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风险体系 | 第41页 |
5.5.2 规避互联网金融产品自身风险 | 第41-42页 |
5.5.3 加强内部检查、杜绝操作风险 | 第42-43页 |
6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