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0页 |
1.1 植物叶色突变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1.1.1 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| 第15-17页 |
1.1.2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1.3 叶色突变的生理机制 | 第18-19页 |
1.1.4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| 第19-22页 |
1.1.5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1.2 遗传标记 | 第23-25页 |
1.2.1 形态学标记 | 第23页 |
1.2.2 细胞学标记 | 第23-24页 |
1.2.3 生化标记 | 第24页 |
1.2.4 分子标记 | 第24-25页 |
1.3 转录组测序技术(RNA-Seq)研究进展 | 第25-27页 |
1.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30页 |
1.4.1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 | 第27-28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4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文心兰浅绿条纹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 | 第30-38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0-34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2.1.2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1页 |
2.1.3 研究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7页 |
2.2.1 突变体与正常植株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| 第34页 |
2.2.2 突变体与正常植株叶片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相对含量比较 | 第34-35页 |
2.2.3 突变体与正常植株的叶肉细胞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 | 第35-36页 |
2.2.4 突变体与正常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| 第36-37页 |
2.3 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文心兰浅绿条纹突变体的CE-AFLP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38-40页 |
3.1.1 试验材料 | 第38页 |
3.1.2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38-39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2.1 AFLP多态性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2.2 遗传相似性及聚类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3 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文心兰浅绿条纹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| 第46-65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50页 |
4.1.1 植物材料 | 第46页 |
4.1.2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46-47页 |
4.1.3 方法 | 第47-50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0-63页 |
4.2.1 原始测序数据统计 | 第50-51页 |
4.2.2 Unigene注释 | 第51-52页 |
4.2.3 Unigene的Nr同源比对 | 第52页 |
4.2.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功能注释 | 第52-59页 |
4.2.5 叶色突变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| 第59-62页 |
4.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 | 第62-63页 |
4.3 小结 | 第63-65页 |
4.3.1 转录组结果 | 第63页 |
4.3.2 叶色突变相关基因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5-72页 |
5.1 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2 叶色突变体的CE-AFLP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3 叶色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 叶色突变相关基因分析 | 第68-70页 |
5.4.1 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过程的基因突变 | 第68页 |
5.4.2 叶绿体发育及功能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 | 第68-69页 |
5.4.3 其他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| 第69-70页 |
5.5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82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详细摘要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