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对像 | 第9-10页 |
1.2 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状况 | 第11-14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5 语料来源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“使”与“让”互换研究 | 第15-30页 |
2.1 对S的句法及语义分析 | 第15-21页 |
2.1.1 对S的句法分析 | 第15-18页 |
2.1.2 对S的语义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2 对O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2.1 对O的句法分析 | 第21页 |
2.2.2 对O的语义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3 对VP的句法及语义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3.1 对VP的句法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2 对VP的语义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 对“使/让”修饰成分的选择 | 第26-28页 |
2.4.1 受能愿动词修饰 | 第26-27页 |
2.4.2 受副词修饰 | 第27-28页 |
2.5 “使/让”字结构可以做分句 | 第28-29页 |
2.6 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“使”与“让”互斥研究 | 第30-39页 |
3.1 “使”与“让”句法搭配差异 | 第30-32页 |
3.1.1 致使方式V可与“使”构成“V使”类合成词 | 第30-31页 |
3.1.2 “使”可与结构助词“得”构成“使得” | 第31页 |
3.1.3 否定副词“没、别”与“使”、“让”的搭配倾向 | 第31-32页 |
3.2 “使”与“让”语用倾向差异 | 第32-35页 |
3.2.1 “语气副词+使/让”适用度差异 | 第33-34页 |
3.2.2 “使”+文言代词“之” | 第34页 |
3.2.3 S和O的词汇特征倾向 | 第34-35页 |
3.3 “使”与“让”语义特征差异 | 第35-37页 |
3.3.1 “让”表要求义 | 第35-36页 |
3.3.2 “让”表允许义 | 第36-37页 |
3.4 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互换与互斥原因分析 | 第39-48页 |
4.1 “使”与“让”互换原因分析 | 第39-42页 |
4.1.1 相同的虚化机制 | 第39-41页 |
4.1.2 等同的引申义项 | 第41-42页 |
4.2 “使”与“让”互斥原因分析 | 第42-48页 |
4.2.1 引申本体的词义特点 | 第42-43页 |
4.2.2 致使发展时间 | 第43-47页 |
4.2.3 致使义的发展程度 | 第47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)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