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8-14页 |
(一)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9-13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13页 |
(四)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二、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、内容、对象和基本理论概述 | 第14-20页 |
(一) 主要研究问题 | 第14-15页 |
(二) 研究内容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 美国的联盟战略 | 第15-16页 |
2.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| 第16页 |
3. 中国的楔子战略 | 第16-17页 |
(三)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17-18页 |
(四) 研究理论的概述 | 第18-20页 |
1. 联盟战略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 楔子战略理论 | 第19-20页 |
三、霸权: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| 第20-37页 |
(一) 二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历史追溯 | 第20-23页 |
1. 二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创立:图谋霸权 | 第20-21页 |
2. 冷战期间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夯实:争夺霸权 | 第21-22页 |
3.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超越:巩固霸权 | 第22-23页 |
(二) 新世纪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构建:霸权护持 | 第23-24页 |
(三) 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意图的实证分析 | 第24-29页 |
1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一:加强合作,振兴亚太经济 | 第24-26页 |
2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二:维护稳定,实现亚太和平 | 第26-27页 |
3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三:遏制中国,维护全球霸权 | 第27-28页 |
4. 结论 | 第28-29页 |
(四)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方式的实证分析 | 第29-32页 |
1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一:文化交流 | 第29-30页 |
2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二:经济合作 | 第30-31页 |
3. 研究假设与实证检验三:军事同盟 | 第31-32页 |
4. 结论 | 第32页 |
(五) 美国亚太再平衡军事战略实施方式的目标选择国分析 | 第32-37页 |
1. 亚太再平衡军事战略--稳固美日、美菲、美泰同盟 | 第33-34页 |
2. 亚太再平衡军事战略--加强美新、美东盟协议盟友 | 第34-35页 |
3. 亚太再平衡军事战略--发展美越、美印尼新盟友 | 第35-37页 |
四、和平崛起:中国楔子战略的分析 | 第37-47页 |
(一) 中国和平崛起与外部制衡历史回顾 | 第37-38页 |
(二) 中国的楔子战略目标分析 | 第38-43页 |
1. 同盟重组:楔子战略目标—美日同盟 | 第38-39页 |
2. 解除同盟:楔子战略目标—美菲、美韩同盟 | 第39-41页 |
3. 预制同盟:楔子战略目标—美国与越南、印尼 | 第41-42页 |
4. 疏离同盟:楔子战略目标—美国与泰国、新加坡 | 第42-43页 |
(三) 中国的楔子战略分化的意图分析 | 第43-45页 |
1. 防御性楔子 | 第44页 |
2. 进攻性楔子 | 第44-45页 |
(四) 中国的楔子战略分化途径的选择分析 | 第45-47页 |
1. 选择性迁就 | 第45-46页 |
2. 对抗式 | 第46-47页 |
五、同盟分化:中国楔子战略的实践检验 | 第47-53页 |
(一) 中国的楔子战略:经济手段—以协商弥合 | 第47-48页 |
选择目标国:以泰国为例 | 第47-48页 |
(二) 中国的楔子战略:武力威慑—以武力分化 | 第48-50页 |
选择目标国:以越南为例 | 第49-50页 |
(三) 中国的楔子战略:综合战略—胡萝卜兼大棒 | 第50-52页 |
选择目标国:以菲律宾为例 | 第50-52页 |
(四) 结论:被分化国的追随与自主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注释 | 第54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