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--企业行政管理论文--人事管理论文

Q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框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3页
    1.4 本文贡献第13-14页
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启示第14-20页
    2.1 人力资本理论第14-15页
    2.2 委托——代理理论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双因素激励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2.4 团队生产理论第17页
    2.5 交易费用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2.6 启示第18-20页
第三章 股权激励方案总体框架概述第20-29页
    3.1 布局:持股平台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激励对象直接持股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激励对象间接持股第20-22页
    3.2 定人:激励对象第22-23页
    3.3 定股:激励模式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股权激励的类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股权激励的模式第24-25页
    3.4 定量:持股数量第25-26页
    3.5 定价:股权价格第26页
    3.6 定时:激励周期第26-27页
    3.7 定来源:股份来源和资金来源第27页
    3.8 定条件:持股条件与约束机制第27页
    3.9 退出机制第27-29页
第四章 Q公司股权结构和薪酬体系现状分析第29-35页
    4.1 Q公司发展历程简介第29-31页
    4.2 Q公司股权结构和薪酬体系现状分析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股权结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薪酬构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现行股权结构和薪酬激励体制存在的问题第32-35页
第五章 Q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具体设计第35-47页
    5.1 Q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总体目标及原则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Q公司发展阶段对股权激励方案的约束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股权激励总体目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方案设计原则第36-38页
    5.2 股权激励具体方案设计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搭建持股平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选择激励人群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确定激励方式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股权分配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确定行权价和出售价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选择激励周期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股份来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行权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退出机制第45-47页
第六章 Q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保障条件第47-51页
    6.1 制定科学的股权激励管理制度第47页
    6.2 建立财务管理保障体系第47-48页
    6.3 设立薪酬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第48-49页
    6.4 建立科学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第49-51页
第七章 结语第51-52页
附录第52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《黑暗物质三部曲》中的奇幻元素
下一篇:论樋口一叶日记的文学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