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2-1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4-16页 |
1 引言 | 第17-3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7-19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2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20-2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22-32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22-2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6-31页 |
1.3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31-32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32-36页 |
1.4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2-33页 |
1.4.2 研究的方法 | 第33-34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34-36页 |
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 | 第36-56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36-42页 |
2.1.1 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界定 | 第36页 |
2.1.2 劳动力 | 第36-37页 |
2.1.3 农村劳动力 | 第37页 |
2.1.4 农村剩余劳动力 | 第37-39页 |
2.1.5 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 | 第39页 |
2.1.6 工日 | 第39页 |
2.1.7 机械化程度 | 第39-41页 |
2.1.8 日历作业天数 | 第41页 |
2.1.9 劳动力参与率 | 第41页 |
2.1.10 劳动力供给 | 第41-42页 |
2.1.11 劳动适龄人口 | 第42页 |
2.2 劳动力需求估算的理论基础 | 第42-53页 |
2.2.1 发展经济学理论 | 第42-48页 |
2.2.2 人口统计学理论 | 第48-49页 |
2.2.3 数量统计学理论 | 第49-50页 |
2.2.4 计量经济学理论 | 第50-51页 |
2.2.5 系统工程理论 | 第51-53页 |
2.3 劳动力需求估算的方法基础 | 第53-55页 |
2.3.1 回归分析法 | 第53页 |
2.3.2 灰色预测方法 | 第53页 |
2.3.3 时间序列预测法 | 第53-54页 |
2.3.4 组合预测方法 | 第54-5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3 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6-60页 |
3.1 劳动力总数量 | 第56页 |
3.2 耕地面积 | 第56-57页 |
3.3 机械化程度 | 第57页 |
3.4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| 第57-58页 |
3.5 区域特点 | 第58页 |
3.6 种植结构 | 第58-59页 |
3.7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| 第59页 |
3.8 农村第二、三产业发展 | 第59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4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的分析与研究 | 第60-70页 |
4.1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60-65页 |
4.1.1 工日法 | 第60页 |
4.1.2 生产函数法 | 第60-61页 |
4.1.3 国际标准模型法 | 第61-62页 |
4.1.4 基准年法 | 第62页 |
4.1.5 劳均耕地法 | 第62-63页 |
4.1.6 边际收益法 | 第63页 |
4.1.7 产值比例法 | 第63-64页 |
4.1.8 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法 | 第64-65页 |
4.1.9 人力单位计算法 | 第65页 |
4.2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5-69页 |
4.2.1 工日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5-66页 |
4.2.2 生产函数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6页 |
4.2.3 国际标准模型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6-67页 |
4.2.4 基准年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7页 |
4.2.5 劳均耕地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7-68页 |
4.2.6 边际收益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8页 |
4.2.7 产值比例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8页 |
4.2.8 生产资源配置优化模型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8-69页 |
4.2.9 人力单位计算法存在的问题 | 第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5 农村剩余劳动力动态估算方法研究 | 第70-93页 |
5.1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的基本模型 | 第70-71页 |
5.2 农村剩余劳动力估算的分区研究方法 | 第71-72页 |
5.3 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动态预测研究 | 第72-76页 |
5.3.1 劳动力预测的基本原理及模型建立 | 第72-76页 |
5.3.2 农村劳动力数量预测所需的基础数据 | 第76页 |
5.4 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动态估算方法 | 第76-80页 |
5.4.1 种植业劳动力需求估算方法 | 第76-78页 |
5.4.2 畜牧业劳动力需求的估算方法 | 第78-79页 |
5.4.3 林业和渔业劳动力需求的估算方法 | 第79页 |
5.4.4 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动态估算 | 第79-80页 |
5.5 农村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动态估算方法 | 第80-86页 |
5.5.1 第二产业产值与劳动力需求模型 | 第80页 |
5.5.2 第二产业产值预测模型 | 第80-86页 |
5.6 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的动态估算方法 | 第86-90页 |
5.6.1 第三产业产值与劳动力需求模型 | 第86-87页 |
5.6.2 第三产业产值预测模型 | 第87-90页 |
5.7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村转移数量的预测 | 第90-91页 |
5.7.1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 | 第90-91页 |
5.7.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未来趋势预测 | 第91页 |
5.8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6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| 第93-99页 |
6.1 数据获取方法 | 第93-94页 |
6.1.1 农村劳动力数量的数据获取方法 | 第93页 |
6.1.2 分区获取数据方法—种植结构、区域特点、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| 第93页 |
6.1.3 第二、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数据获取—通过统计历史数据预测 | 第93页 |
6.1.4 劳均可负担耕地面积数据获取 | 第93-94页 |
6.2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94-98页 |
6.2.1 异常数据的剔除 | 第94-97页 |
6.2.2 数据整理方法 | 第97-98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7 实证研究—以黑龙江省为例 | 第99-133页 |
7.1 黑龙江省农村基本概况 | 第99页 |
7.2 数据来源 | 第99页 |
7.3 基本假设 | 第99-100页 |
7.4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供给量的动态估算 | 第100-102页 |
7.4.1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估算 | 第100-101页 |
7.4.2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参与率的估算 | 第101页 |
7.4.3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供给量的估算 | 第101-102页 |
7.5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需求量的动态估算 | 第102-114页 |
7.5.1 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量的动态估算 | 第102-113页 |
7.5.2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需求量估算 | 第113-114页 |
7.6 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| 第114-131页 |
7.6.1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| 第114-115页 |
7.6.2 黑龙江农村劳动力需求预测方法 | 第115-117页 |
7.6.3 黑龙江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 | 第117-123页 |
7.6.4 黑龙江农村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 | 第123-127页 |
7.6.5 黑龙江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预测 | 第127-130页 |
7.6.6 黑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测 | 第130-131页 |
7.7 本章小结 | 第131-133页 |
8 结论 | 第133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4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