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江平原水田适宜性评价
摘要 | 第10-12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2-13页 |
1 引言 | 第14-22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5-19页 |
1.2.1 土地适宜性评价对象 | 第15-17页 |
1.2.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 | 第17-18页 |
1.2.3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2.4 当前学者研究现状总结 | 第19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3.3 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20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获取 | 第22-26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5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22-23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23页 |
2.1.3 气候条件 | 第23页 |
2.1.4 土壤条件 | 第23页 |
2.1.5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3页 |
2.1.6 水田现状 | 第23-25页 |
2.2 数据来源 | 第25-26页 |
2.2.1 土地利用数据 | 第25页 |
2.2.2 遥感数据 | 第25页 |
2.2.3 气候数据 | 第25页 |
2.2.4 土壤数据 | 第25-26页 |
3 水田适宜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| 第26-45页 |
3.1 评价原则 | 第26页 |
3.2 评价因子的选取 | 第26-27页 |
3.3 评价单元的确定 | 第27页 |
3.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27-30页 |
3.5 评价因子的处理 | 第30-43页 |
3.5.1 评价因子数据生成 | 第30-41页 |
3.5.2 评价因子标准化处理 | 第41-43页 |
3.6 水田适宜性指数的计算 | 第43-45页 |
4 水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5-70页 |
4.1 不同适宜等级的面积与分布 | 第45-47页 |
4.2 高适宜区评价分析 | 第47-52页 |
4.2.1 气候条件 | 第47-48页 |
4.2.2 地形条件 | 第48-49页 |
4.2.3 土壤条件 | 第49-52页 |
4.2.4 灌排条件 | 第52页 |
4.3 中适宜区评价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3.1 气候条件 | 第53-54页 |
4.3.2 地形条件 | 第54-55页 |
4.3.3 土壤条件 | 第55-58页 |
4.3.4 灌排条件 | 第58页 |
4.4 勉强适宜区评价分析 | 第58-64页 |
4.4.1 气候条件 | 第59-60页 |
4.4.2 地形条件 | 第60-61页 |
4.4.3 土壤条件 | 第61-63页 |
4.4.4 灌排条件 | 第63-64页 |
4.5 不适宜区评价分析 | 第64-70页 |
4.5.1 气候条件 | 第65页 |
4.5.2 地形条件 | 第65-66页 |
4.5.3 土壤条件 | 第66-69页 |
4.5.4 灌排条件 | 第69-70页 |
5 水田现状及可开发利用建议 | 第70-75页 |
5.1 现有水田与水田适宜性等级区域对比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2 可扩张水田面积与分布 | 第71-73页 |
5.3 水田开发利用建议 | 第73-75页 |
5.3.1 着力优化水田空间布局 | 第73页 |
5.3.2 科学提升水田适宜等级 | 第73-74页 |
5.3.3 高效合理调配水土资源 | 第74页 |
5.3.4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| 第74页 |
5.3.5 增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| 第74-7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