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绘画论文--绘画理论论文--绘画评论、欣赏论文

赵望云绘画艺术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 章 : 导论第10-24页
    1.1: 选题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: 历史背景 — — 文人画的盛极而衰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: 时代背景 — — 近现代中国画的转型第10-12页
    1.2: 选题缘由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: 对赵望云的疏冷和误读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: 对赵望云艺术价值及贡献的再认识第13-14页
    1.3: 选题意义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: 赵望云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: 赵望云的艺术是时代大背景下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: 赵望云的艺术历程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: 赵望云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、参考价值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: 赵望云的艺术价值及其贡献第17页
    1.4: 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7-21页
    1.5: 论文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: 农村写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: 复古风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: 西部画风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: 时代新风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: 晚墨遗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6: 赵望云与长安画派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7: 赵望云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贡献第22页
    1.6: 研究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: 社会学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: 艺术人格学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: 风格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: 口述历史调研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: 比较研究方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6: 图像学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7: 文献调查法第23-24页
第二 章 : 农村写生 — — 赵望云的艺术源点第24-47页
    2.1: 农村写生的思想形成及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: 新文化运动中的“美术革命”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: 王森然对赵望云的思想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2.2: 农村写生之独特实践方式的社会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 2.3: 农村写生的阶段性绘画特征及意义分析第2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: 《 田园集 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: 《 赵望云农村写生集 》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: 《 赵望云塞上写生集 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《 赵望云黎川写生集 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《 泰山石刻集 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《 晚成庐藏书画集锦第拾贰集 ·望 云专集 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《 旅行印象画选集 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《 抗战画刊 》 赵望云的文化担当与民族气节第36-40页
    2.4:农村写生的时代价值及意义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中国画改良运动中的几个改造观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1 黄宾虹、陈 师曾 ,齐 白石“借古开今”的 传统拓进式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2 徐悲鸿“洋为中用”的 以西方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改造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3 林风眠“中西融合”的艺术观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.4 赵望云的中国画改造观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农村写生于中国画改良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第44-47页
第三 章 : 传统的回炉 — — 复古风 ( 赵望云艺术思想的蜕变 )第47-58页
    3.1:由 客观反映到主观情怀抒发的转变第47-48页
    3.2:复 古风形成的原因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艺术思想的升华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当时文化界关于对唐宋绘画的借鉴回归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张大千对赵望云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敦煌壁画的学习与融合第52-54页
    3.3: 传统与生活的交融第54-58页
第四 章 : 文化寻根 — — 西部画风的开拓第58-74页
    4.1:开 发西部的时代风潮第59-60页
    4.2:西 北的文化底蕴及当时的美术现状第60-63页
    4.3:赵 望云的西部行旅第63页
    4.4:“平明画会”与《 雍华 》杂 志第63-65页
    4.5:西 部画风的开拓第65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西部写生形式与功用的转变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: 西部画风的开拓第66-72页
    4.6:开 拓西部画风的意义第72-74页
第五 章 :西 部画风的确立 — — 长安画派的时代新风第74-95页
    5.1:引 领西部审美新风尚的艺术革新第74-76页
    5.2: 新中国后的写生嬗变历程 ( 1949年 至1966年 )第76-80页
    5.3:西 部画风的成熟及确立第80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: 用笔兼勾代皴雄壮俊险之美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: 点皴破墨积染苍凉厚重之美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: 墨焕五彩朴厚秀润之美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: 拖泥带水黄土塬皴法苍润厚重之美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: 来源于生活的形式美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: 描写秦岭的朴茂雄浑之美第87-89页
    5.4:赵 望云山水画点景的特征、作 用及意义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: 点景人物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: 点景动物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: 其它点景第92页
    5.5:赵 望云对西部画风形成的影响第92-95页
第六 章 :绚 烂至极 ,归 于平淡 — — 晚墨遗韵( 赵望云艺术创作的笔墨化境 )第95-103页
    6.1:晚 年绘画变化的原因第95-97页
    6.2:晚 年绘画艺术特征分析第97-101页
    6.3:清 净平和的晚年画风第101-103页
第七章 : 赵望云与长安画派第103-124页
    7.1:长 安画派的形成与赵望云的审美思想第103-105页
    7.2:新 中国的中国画改造运动第105-107页
    7.3 :新 中国中国画改造运动中的两个画派第107-109页
    7.4:长 安画派的确立及影响第109-113页
    7.5:赵 望云与长安画派艺术主张的渊源第113-114页
    7.6:长 安画派的三驾马车第114-118页
        7.6.1 赵望云与石鲁 — — 平民意识与革命英雄主义新文化运动思想 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契合第114-117页
        7.6.2: 赵望云与何海霞 — — 生活的升华与传统的解放第117-118页
    7.7:赵 望云的美术教育思想第118-124页
        7.7.1: 学生黄胄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7.7.2: 学生方济众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7.7.3: 学生徐庶之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7.7.4: 赵望云艺术教育思想的成因及其贡献第122-124页
第八章 :赵 望云对中国近代美术史的贡献第124-132页
    8.1:唐 宋绘画的“师造化”“图真”论 与文人画的兴起与流弊第124-127页
    8.2:近 代中国画转型中赵望云的选择第127-129页
    8.3: 西部画风的中国气派与民族精神第129-130页
    8.4: 赵望云的艺术对当今中国画发展的启示第130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35页
附录 赵望云年表第135-143页
后记第143-144页

论文共14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特殊时期的美术创作--陕西省美术创作组“秦文美”现象的研究
下一篇: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