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督调神针法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文献研究 | 第14-24页 |
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| 第14-17页 |
1.1 古代文献对高血压病的相关论述 | 第14-15页 |
1.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1.2.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| 第15-16页 |
1.2.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 | 第16页 |
1.3 古代医家对眩晕病的的治疗 | 第16-17页 |
1.4 现代中医家对眩晕病高血压的认识 | 第17页 |
2.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17-19页 |
3.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| 第19-20页 |
4.目前国外对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| 第20页 |
5、国内对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| 第20-22页 |
5.1 仅针刺治疗 | 第20-21页 |
5.2 针刺联合药物 | 第21页 |
5.3 针刺联合行为疗法 | 第21-22页 |
6. 针刺干预高血压病的机理研究 | 第22-24页 |
6.1 针刺对交感系统的作用 | 第22页 |
6.2 针刺对肾素-血管紧张素-醛固酮系统的作用 | 第22页 |
6.3 针刺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6.4.针刺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| 第23-24页 |
临床研究 | 第24-38页 |
1 资料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1.1 病例选择 | 第24-25页 |
1.1.1 研究对象 | 第24页 |
1.1.2 诊断标准 | 第24页 |
1.1.3 纳入标准 | 第24-25页 |
1.1.4 排除标准 | 第25页 |
1.1.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25页 |
1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2.1 样本量估算 | 第25-26页 |
1.2.2 随机分组 | 第26页 |
1.2.3 对照 | 第26页 |
1.2.4 盲法 | 第26页 |
1.2.5 治疗方案 | 第26-27页 |
1.3 意外情况处理 | 第27-28页 |
1.4 指标观察及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4.1 观察指标 | 第28页 |
1.4.2 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8-29页 |
1.5 疗效标准 | 第29页 |
1.5.1 降压疗效标准 | 第29页 |
1.5.2.降压稳定性的疗效标准 | 第29页 |
1.6 统计学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研究结果 | 第30-38页 |
2.1 病例完成及随访情况 | 第30页 |
2.2 病例入选情况 | 第30页 |
2.3 统计结果 | 第30-38页 |
讨论 | 第38-45页 |
1.现代医家使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取穴特点 | 第38-39页 |
2.通督调神针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依据 | 第39-40页 |
3.督脉经配穴方义及现代研究 | 第40-41页 |
4.改善生活方式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4.1 戒烟限酒 | 第42页 |
4.2 加强运动 | 第42页 |
4.3 合理膳食 | 第42-43页 |
4.4 调畅情志 | 第43页 |
5.临床指标选择依据 | 第43-45页 |
5.1 血压平滑指数在评判降压治疗方法中的应用 | 第43页 |
5.2 肾素、血管紧张素Ⅱ、醛固酮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6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综述 | 第51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