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属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概述 | 第11页 |
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与检测方法 | 第13-23页 |
·金属和介质界面处的表面等离子体波 | 第13-15页 |
·光学方法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| 第15-19页 |
·棱镜耦合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光栅耦合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SPR传感芯片中金属的选择 | 第20-2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严格耦合波分析方法 | 第23-31页 |
·一维矩形金属光栅的衍射效率 | 第23-29页 |
·任意偏振光的衍射效率 | 第23-27页 |
·TM偏振光的衍射效率 | 第27-29页 |
·任意面型结构金属光栅的衍射效率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金属光栅结构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1-45页 |
·一维矩形金属光栅结构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1-39页 |
·一维矩形金属光栅的结构参量 | 第31-32页 |
·光栅的周期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矩形光栅的凹槽深度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矩形光栅的占空比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金基底的厚度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光栅参量的优选 | 第37-39页 |
·一维正弦金属光栅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·一维正弦光栅的结构 | 第39-40页 |
·一维正弦光栅的槽深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金基层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光栅参量的优选 | 第42-43页 |
·模拟结果的讨论分析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光栅面型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45-56页 |
·光栅面型函数展开分析再重构方法的提出 | 第45-46页 |
·面型函数的傅里叶展开 | 第46-47页 |
·傅里叶展开式各项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·对面型函数的优化 | 第51-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