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1.1 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1.1 免疫分析技术 | 第14页 |
1.1.2 酶联免疫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2.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2.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传统检测方法 | 第16页 |
1.2.3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3 农药小分子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选择 | 第17-18页 |
1.3.1 直接竞争酶联免疫 | 第17页 |
1.3.2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 | 第17-18页 |
1.4 农药小分子抗体的种类 | 第18-19页 |
1.4.1 农药多克隆抗体 | 第18页 |
1.4.2 农药单克隆抗体 | 第18页 |
1.4.3 农药基因工程抗体 | 第18-19页 |
1.5 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特点与制备 | 第19-21页 |
1.5.1 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结构特点 | 第19页 |
1.5.2 单链抗体的展示系统 | 第19-20页 |
1.5.3 单链抗体的表达系统 | 第20-21页 |
1.6 农药多残留酶联免疫分析 | 第21-22页 |
1.7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 | 第22页 |
1.8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8.1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1.8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单链可变区抗体的可溶性表达与鉴定 | 第23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3-25页 |
2.1.1 菌株与载体 | 第23页 |
2.1.2 主要试剂 | 第23页 |
2.1.3 主要溶液 | 第23-24页 |
2.1.4 主要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2.1 大肠杆菌BL21(DE3)/ 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2 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克隆载体的构建 | 第25-27页 |
2.2.3 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| 第27-29页 |
2.2.4 单链可变区抗体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| 第29页 |
2.2.5 融合蛋白scFv/GST的诱导表达、亲和纯化及其GST标签的切除 | 第29-30页 |
2.2.6 Western Blotting鉴定scFv单链抗体 | 第30页 |
2.2.7 单链抗体scFv效价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6页 |
2.3.1 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的扩增 | 第31页 |
2.3.2 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的双酶切 | 第31-32页 |
2.3.3 阳性重组质粒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.4 单链可变区抗体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| 第34-35页 |
2.3.5 可溶性scFv/GST融合蛋白GST标签的切除 | 第35页 |
2.3.6 Western Blotting鉴定scFv单链抗体 | 第35-36页 |
2.3.7 单链抗体scFv效价的测定 | 第36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8-51页 |
3.1 材料与试剂 | 第38-39页 |
3.1.1 主要试剂 | 第38页 |
3.1.2 主要溶液 | 第38页 |
3.1.3 主要仪器 | 第38-39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2.1 包被抗原、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2.2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模型 | 第39页 |
3.2.3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 | 第39-40页 |
3.2.4 综合优化条件建立半抗原标准抑制曲线 | 第40页 |
3.2.5 单链抗体广谱特异性的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3.2.6 自来水中三种菊酯类农药的添加回收实验 | 第41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8页 |
3.3.1 包被抗原、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3.2 间接竞争ELISA方法的条件优化 | 第42-45页 |
3.3.3 半抗原的标准抑制曲线 | 第45-46页 |
3.3.4 单链抗体广谱特异性的测定 | 第46-48页 |
3.3.5 水样中三种菊酯类农药的分析 | 第48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初步应用 | 第51-56页 |
4.1 材料与试剂 | 第51页 |
4.1.1 主要试剂 | 第51页 |
4.1.2 主要仪器 | 第51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2.1 氯菊酯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确立 | 第51-52页 |
4.2.2 GC与IC-ELISA测定大白菜中氯菊酯含量的结果比较 | 第52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3.1 氯菊酯气相色谱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52-53页 |
4.3.2 气相色谱法检测大白菜中氯菊酯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| 第53页 |
4.3.3 气相色谱法检测氯菊酯方法的准确度试验 | 第53-54页 |
4.3.4 两种方法测定大白菜中氯菊酯含量的结果比较 | 第54-55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5-56页 |
主要结论 | 第56-57页 |
论文创新点及讨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5页 |
附录 1 | 第62-63页 |
附录 2 | 第63-64页 |
附录 3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