仫佬族聚居反贫困研究--以罗城集环村、棉花村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23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9-10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(一)反贫困研究 | 第10-15页 |
(二)人类学与发展研究 | 第15-20页 |
(三)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一)文献收集法 | 第21页 |
(二)实地调查法 | 第21页 |
(三)参与式社会评估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田野点概况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集环村概况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棉花村概况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集环村、棉花村的贫困 | 第28-35页 |
第一节 对贫困的认识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贫困户的识别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集环村和棉花村的贫困现状 | 第30-35页 |
一、基础设施差 | 第30-32页 |
二、缺乏水源 | 第32-33页 |
三、发展差距大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集环村和棉花村的贫困原因 | 第35-48页 |
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制约 | 第35-40页 |
一、频繁的自然灾害 | 第35-37页 |
二、人均耕地少,土质贫瘠 | 第37-39页 |
三、村级道路修建起步晚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历史上社会环境的制约 | 第40-44页 |
一、历代封建政府的剥削、压迫和歧视 | 第40-42页 |
二、盗匪的破坏 | 第42-43页 |
三、日军的侵略与掠夺 | 第43-44页 |
第三节 社会文化的制约 | 第44-48页 |
一、宿命观和无积累意识 | 第45-46页 |
二、落后的生产方式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集环村和棉花村的反贫困实践 | 第48-67页 |
第一节 集环村、棉花村反贫困项目来源 | 第48-53页 |
一、国际金融组织在集环村、棉花村的扶贫 | 第48页 |
二、国家政府在集环村、棉花村的扶贫 | 第48-53页 |
第二节 扶贫诸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| 第53-58页 |
一、基础设施项目 | 第53-54页 |
二、扶助村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项目 | 第54-56页 |
三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| 第56-57页 |
四、救助项目 | 第57-58页 |
第三节 项目实施和管理中的权力结构 | 第58-61页 |
一、村落的权力结构体系 | 第58-60页 |
二、村民主体性缺乏 | 第60-61页 |
第四节 集环村、棉花村扶贫效益评估 | 第61-67页 |
一、集环村扶贫效益评估 | 第63-64页 |
二、棉花村扶贫效益评估 | 第64-67页 |
第五章 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的参与 | 第67-77页 |
第一节 从自发搬迁到新农村建设 | 第67-69页 |
一、五、六十年代集环村自发的搬迁 | 第67-68页 |
二、棉花村的新农村建设 | 第68-69页 |
第二节 村民的多种生计模式 | 第69-74页 |
一、零散养殖模式 | 第69-70页 |
二、“公司+农户”的种植模式 | 第70-72页 |
三、旅游开发 | 第72-73页 |
四、其他生计模式 | 第73-74页 |
第三节 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妇女 | 第74-75页 |
第四节 村民行动的逻辑 | 第75-77页 |
一、生存经济与风险转移 | 第75-76页 |
二、市场导向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9页 |
附录 | 第79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3页 |
后记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