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--以菲律宾马拉邦市胡龙杜汉社区族群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缘起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第三节 研究动态 | 第10-14页 |
一、族群理论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二、菲律宾民族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二、论文结构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田野点概述 | 第16-26页 |
第一节 区域概况 | 第16-19页 |
一、菲律宾概况 | 第16-17页 |
二、马拉邦市概况 | 第17-19页 |
第二节 社区概况 | 第19-26页 |
一、社区历史 | 第20页 |
二、社区族群构成 | 第20-21页 |
三、居民日常生活 | 第21-26页 |
第二章 胡龙杜汉社区比科尔族的族群认同 | 第26-35页 |
第一节 自我认同 | 第26-32页 |
一、族源传说 | 第26-27页 |
二、族群语言 | 第27-29页 |
三、宗教信仰 | 第29-31页 |
四、风俗习惯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他者认同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胡龙杜汉社区族群关系分析 | 第35-48页 |
第一节 杂居互动逐步发展 | 第35-38页 |
一、居住格局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二、娱乐活动中的交往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宗教信仰加速融合 | 第38-43页 |
一、社区宗教信仰 | 第38-39页 |
二、宗教仪式 | 第39-41页 |
三、宗教节日 | 第41-43页 |
第三节 语言风俗日渐趋同 | 第43-45页 |
一、社区语言的基本情况 | 第43-44页 |
二、民族语言的互动关系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社会事务交流互动 | 第45-46页 |
第五节 族际通婚因素分析 | 第46-48页 |
一、婚姻对象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二、父母子女所属民族的判定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族群互动关系模式和发展趋势 | 第48-50页 |
第一节 族群互动关系模式—和谐共生 | 第48-49页 |
一、共同生境下的认同优势 | 第48页 |
二、国家认同的有力推动 | 第48-49页 |
三、广泛的宗教信仰基础 | 第49页 |
第二节 族群互动发展趋势—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第一节 比科尔族族群认同意识的改变 | 第50页 |
第二节 胡龙杜汉社区族群关系多元和谐发展 | 第50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