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| 1.1 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概述与研究意义 | 第9-14页 |
| 1.1.1 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| 1.1.2 智能家居系统的相关标准 | 第10-13页 |
| 1.1.3 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2 智能插座的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1.2.1 智能插座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1.2.2 智能插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| 1.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硬件开发的相关平台 | 第19-44页 |
| 2.1 CRD5490-Z硬件平台 | 第19-37页 |
| 2.1.1 CRD5490-Z硬件平台的工作原理 | 第19-21页 |
| 2.1.2 CRD5490-Z信号流分析 | 第21-25页 |
| 2.1.3 CRD5490-Z功能设计 | 第25-31页 |
| 2.1.4 CRD5490-Z校准设计 | 第31-37页 |
| 2.2 MSP-EXP430FR5739 FRAM硬件平台 | 第37-43页 |
| 2.2.1 上升模式 | 第38-39页 |
| 2.2.2 持续模式 | 第39-40页 |
| 2.2.3 升降模式 | 第40-43页 |
| 2.3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章 智能插座的硬件设计 | 第44-52页 |
| 3.1 智能插座的基本原理 | 第44-45页 |
| 3.2 智能插座的微控制单元模块 | 第45-48页 |
| 3.2.1 灵活的定时系统 | 第45-46页 |
| 3.2.2 多种低功耗模式和及时唤醒 | 第46-47页 |
| 3.2.3 上电复位、上电清零、零功耗欠压复位 | 第47-48页 |
| 3.3 智能插座的电量监测模块 | 第48-49页 |
| 3.4 智能插座的WI-FI模块 | 第49页 |
| 3.5 智能插座的电源转换模块 | 第49-50页 |
| 3.6 智能插座的智能调控模块 | 第50页 |
| 3.7 智能插座的整体设计 | 第50-51页 |
| 3.8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智能插座的软件设计 | 第52-66页 |
| 4.1 智能插座的整体软件结构 | 第52-53页 |
| 4.2 各个模块的初始化 | 第53-54页 |
| 4.3 WI-FI模块CC3000 | 第54-59页 |
| 4.3.1 CC3000的软件结构 | 第54-55页 |
| 4.3.2 CC3000与PC间的无线通信过程 | 第55-57页 |
| 4.3.3 CC3000与PC间无线通信的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4.4 电量监测模块CS5490 | 第59-65页 |
| 4.4.1 CS5490的软件结构 | 第59-61页 |
| 4.4.2 CS5490采集电量信息的过程 | 第61-62页 |
| 4.4.3 CS5490采集到的电量信息的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2-65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五章 双频微带天线的设计分析 | 第66-74页 |
| 5.1 微带天线的研究现状 | 第66-67页 |
| 5.2 双频微带天线的工作原理分析 | 第67-70页 |
| 5.3 双频微带天线的实验仿真与测试结果分析 | 第70-73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| 6.1 总结 | 第74-75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0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