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 
| Abstract | 第4页 | 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 
| 1.1 太赫兹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| 第8-10页 | 
| 1.2 爆炸物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 
| 1.3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页 | 
| 1.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| 第12-14页 | 
| 2 太赫兹技术理论基础 | 第14-23页 | 
| 2.1 引言 | 第14页 | 
| 2.2 太赫兹波的产生 | 第14-16页 | 
| 2.2.1 光电导开关 | 第14-15页 | 
| 2.2.2 光整流效应 | 第15-16页 | 
| 2.3 太赫兹波的探测 | 第16-19页 | 
| 2.3.1 光电导取样 | 第16-17页 | 
| 2.3.2 电光取样 | 第17-19页 | 
| 2.4 太赫兹成像技术 | 第19-22页 | 
| 2.4.1 空间扫描形式的太赫兹波成像技术 | 第19-20页 | 
| 2.4.2 二维太赫兹波成像技术 | 第20页 | 
| 2.4.3 飞行时间成像 | 第20-21页 | 
| 2.4.4 合成孔径成像和干涉成像 | 第21-22页 | 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 
| 3 太赫兹爆炸物样本数据 | 第23-26页 | 
| 3.1 引言 | 第23页 | 
| 3.2 爆炸物源信号 | 第23-24页 | 
| 3.3 仿真样本生成 | 第24-25页 | 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 
| 4 空间图样成分分析 | 第26-46页 | 
| 4.1 引言 | 第26-28页 | 
| 4.2 空间图样成分分析原理及其算法 | 第28-33页 | 
| 4.2.1 估计感兴趣分量的数量 | 第28-29页 | 
| 4.2.2 非负性约束 | 第29-31页 | 
| 4.2.3 最优估计算法 | 第31-33页 | 
| 4.3 空间图样成分分析仿真实验 | 第33-34页 | 
| 4.4 基于相关滤波的爆炸物识别 | 第34-40页 | 
| 4.4.1 相关性 | 第34-36页 | 
| 4.4.2 检测策略 | 第36-40页 | 
| 4.5 估计爆炸物空间位置 | 第40-41页 | 
| 4.6 参考空间图样成分分析 | 第41-43页 | 
| 4.7 样品中爆炸物百分比变化时的仿真实验 | 第43-45页 | 
| 4.8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 
| 5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盲信号分离 | 第46-68页 | 
| 5.1 引言 | 第46页 | 
| 5.2 盲信号分离概述 | 第46-47页 | 
| 5.3 独立成分分析 | 第47-55页 | 
| 5.3.1 数学模型 | 第47页 | 
| 5.3.2 非高斯性 | 第47-49页 | 
| 5.3.3 梯度算法 | 第49-50页 | 
| 5.3.4 不动点迭代算法 | 第50-51页 | 
| 5.3.5 正交化 | 第51-52页 | 
| 5.3.6 算法比较选择 | 第52-53页 | 
| 5.3.7 ICA仿真实验 | 第53-55页 | 
| 5.3.8 ICA中的含混因素 | 第55页 | 
| 5.4 参考独立成分分析 | 第55-67页 | 
| 5.4.1 参考独立成分分析原理 | 第55-57页 | 
| 5.4.2 ICA-R爆炸物检测仿真实验 | 第57-62页 | 
| 5.4.3 ICA-R快速算法 | 第62-63页 | 
| 5.4.4 多元参考独立成分分析 | 第63-64页 | 
| 5.4.5 ICA-mR仿真实验 | 第64-65页 | 
| 5.4.6 ICA-mR爆炸物检测仿真实验 | 第65-67页 | 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 
| 6 结合空间图样成分分析与独立成分分析的两阶段算法 | 第68-78页 | 
| 6.1 引言 | 第68页 | 
| 6.2 空间图样成分分析与独立成分分析的特性比较 | 第68-69页 | 
| 6.3 空间图样成分分析预处理阶段 | 第69页 | 
| 6.4 独立成分分析解混阶段 | 第69-70页 | 
| 6.5 算法检测性能比较 | 第70-71页 | 
| 6.6 混合爆炸物的光谱识别 | 第71-77页 | 
| 6.7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 
| 7 总结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 
| 7.1 全文工作总结 | 第78页 | 
| 7.2 未来展望 | 第78-80页 | 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