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.3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8页 |
1.4 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中国精神的相关概述 | 第20-34页 |
2.1 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 | 第20-25页 |
2.1.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| 第21-22页 |
2.1.2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| 第22-24页 |
2.1.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 | 第24-25页 |
2.2 中国精神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3 中国精神的作用 | 第26-30页 |
2.3.1 中国精神的精髓作用 | 第26-27页 |
2.3.2 中国精神对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作用 | 第27-28页 |
2.3.3 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共筑伟大中国梦的激励作用 | 第28-29页 |
2.3.4 中国精神对大学生培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| 第29页 |
2.3.5 中国精神对大学生个体正能量的激发作用 | 第29-30页 |
2.4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重大意义 | 第30-34页 |
2.4.1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必然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4.2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| 第31页 |
2.4.3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加深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必然选择 | 第31-32页 |
2.4.4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| 第32页 |
2.4.5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| 第32-33页 |
2.4.6 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34-47页 |
3.1 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良好机遇 | 第34-39页 |
3.1.1 先进的理论指导 | 第34-35页 |
3.1.2 优越的制度环境 | 第35-36页 |
3.1.3 浓厚的舆论氛围 | 第36-37页 |
3.1.4 丰富的文化资源 | 第37-38页 |
3.1.5 有利的平台契机 | 第38-39页 |
3.2 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| 第39-47页 |
3.2.1 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| 第39-40页 |
3.2.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2.3 网络不良因素引起的弊端 | 第41-42页 |
3.2.4 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存在瓶颈 | 第42-45页 |
3.2.5 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淡化及人文素养的缺失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当代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对策探讨 | 第47-66页 |
4.1 营造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良好育人环境 | 第47-54页 |
4.1.1 优化社会环境以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 | 第47-49页 |
4.1.2 构建和谐校园以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| 第49-53页 |
4.1.3 注重家庭熏陶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| 第53-54页 |
4.2 占领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课堂教学主阵地 | 第54-58页 |
4.2.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| 第54-57页 |
4.2.2 把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文素质课中 | 第57-58页 |
4.2.3 把对大学生中国精神的培育融入其他专业学科课程中 | 第58页 |
4.3 建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| 第58-62页 |
4.3.1 教育引导机制 | 第59-61页 |
4.3.2 政策保障机制 | 第61页 |
4.3.3 规范制约机制 | 第61-62页 |
4.4 加强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自我内化 | 第62-66页 |
4.4.1 提高大学生在中国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意识 | 第62-63页 |
4.4.2 发挥大学生在中国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个人主观能动作用 | 第63-64页 |
4.4.3 促进大学生在中国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有效践行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