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药学论文--中药炮制、制剂论文--剂型论文

新型镍离子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及其在含组氨酸多肽中的应用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缩略语对照表第6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3页
    1.1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亲和色谱技术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技术的发展第11-12页
    1.2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的原理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IMAC的基本原理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IMAC的作用机理第13-14页
    1.3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介质的组成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固相载体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间隔臂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螯合配基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金属离子第16-17页
    1.4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介质的合成第17-18页
    1.5 影响蛋白质在IMAC介质上吸附与解吸的因素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蛋白质表面配体的影响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溶液pH值的影响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竞争洗脱剂的影响第19页
    1.6 金属螯合亲和色谱介质的应用进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蛋白质的识别和鉴定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其他领域的应用第21页
    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目的第21-23页
第二章 新型镍离子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第23-36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23页
    2.2 实验材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材料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试剂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要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Lys(Boc)-OEt的合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Fmoc-Lys-OEt的合成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新型镍离子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微球氨基检测与镍离子的检测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亲和介质的再生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固定化镍离子含量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2.4 结果与讨论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合成产物表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微球检测结果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镍离子检测结果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亲和介质再生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载镍量测定结果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缓冲液的pH对镍离子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4-36页
第三章 新型镍离子亲和色谱介质的亲和性能测试第36-50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6页
    3.2 实验材料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材料与试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仪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溶液的配制第37-38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His-Lys-Tyr三肽的合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Phe-His-Thr三肽的合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样品的制备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含组氨酸短肽的亲和性能测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混合肽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第40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讨论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合成产物表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各成分HPLC分析结果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纯化三肽的分析结果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混合肽的分离纯化结果第46-4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四章 镍离子亲和色谱介质用于纯化艾塞那肽片段的研究第50-66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50-51页
    4.2 实验材料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材料与试剂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缓冲液的配制第51-53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艾塞那肽1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艾塞那肽1片段与2第55页
    4.4 结果与讨论第55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各样品HPLC分析结果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上样缓冲体系pH值对艾塞那肽1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不同缓冲体系对艾塞那肽1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洗脱方式对艾塞那肽1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艾塞那肽1第62-6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6-67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4页
附录第74-80页
致谢第80-8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川金丝猴社会单元的发育与演替研究--边缘单元在OMU发育中的作用
下一篇:c-MET-e2-D及其表达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