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3页 |
1 含油污泥的来源与危害 | 第9-10页 |
1.1 含油污泥的来源 | 第9-10页 |
1.2 含油污泥的危害 | 第10页 |
2 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的方法 | 第10-14页 |
2.1 焚烧法 | 第10-11页 |
2.2 热解处理法 | 第11页 |
2.3 溶剂萃取法 | 第11-12页 |
2.4 固化处理法 | 第12页 |
2.5 生物处理法 | 第12-14页 |
3 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基本理论依据 | 第14-21页 |
3.1 石油烃的可生物降解性 | 第14-15页 |
3.2 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机理 | 第15-19页 |
3.3 影响石油烃降解的因素 | 第19-21页 |
3.5 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的种类 | 第21页 |
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石油降解菌群的筛选与及其降解效果研究 | 第23-3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7页 |
1.1 材料 | 第23-25页 |
1.2 方法 | 第25-27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2页 |
2.1 原油含量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2 原油降解菌的复筛 | 第28页 |
2.3 时间对菌群降解原油效果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2.4 pH对菌群降解原油效果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5 时间对菌群降解原油各个成分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2.6 降解后产物的分析 | 第32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菌群里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各个菌株降解效果研究 | 第34-5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41页 |
1.1 材料 | 第34-37页 |
1.2 方法 | 第37-41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2页 |
2.0 菌群的分离与纯化 | 第41页 |
2.1 三株菌菌落形态特征 | 第41-42页 |
2.2 各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| 第42页 |
2.3 三株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4 三株菌随时间总的油降解率的研究 | 第45-46页 |
2.5 三株菌降解原油各个组分的研究 | 第46-50页 |
2.6 各个因素对1号菌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2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菌群对含油污泥的实际应用研究 | 第53-6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3-59页 |
1.1 材料 | 第53-55页 |
1.2 方法 | 第55-59页 |
2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3页 |
2.0 含油污泥的基本理化性质 | 第59页 |
2.1 含油污泥降解实验初步探索 | 第59-60页 |
2.2 含油污泥洗脱实验的初步探索 | 第60-62页 |
2.3 表面活性性能实验 | 第62-63页 |
2.4 表面活性剂类型的确定实验 | 第63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