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TiO_2纳米材料 | 第11-16页 |
1.2.1 TiO_2的晶型结构分析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光催化反应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2.3 TiO_2的改性 | 第13-16页 |
1.3 上转换发光 | 第16-23页 |
1.3.1 上转换发光发展概况 | 第16-17页 |
1.3.2 上转换发光材料 | 第17-19页 |
1.3.3 上转换发光机理 | 第19-23页 |
1.4 上转换发光材料耦合TiO_2光催化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1.5.2 创新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设计 | 第26-34页 |
2.1 实验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2.1.1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| 第26页 |
2.1.2 盘状的CeF_3材料颗粒大小及形貌对其上转换性能的影响 | 第26页 |
2.1.3 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CeF_3/TiO_2NSF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1.4 CaF_2:Er~(3+)材料颗粒大小及形貌对其上转换性能的影响 | 第27页 |
2.1.5 可见光响应型光催化剂CaF_2:Er~(3+)/TiO_2NSF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1.6 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2 试剂及仪器 | 第28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28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28页 |
2.3 实验过程 | 第28-32页 |
2.3.1 TiO_2纳米片薄膜(nano-sheet film,NSF)的水热法制备 | 第28-29页 |
2.3.2 上转换发光材料CeF_3的制备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3.3 CeF_3/TiO_2NSF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0页 |
2.3.4 上转换发光材料CaF_2:Er~(3+)的制备 | 第30-31页 |
2.3.5 CaF_2:Er~(3+)/TiO_2NSF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1-32页 |
2.4 测试与表征 | 第32-34页 |
2.4.1 光致发光光谱(PL) | 第32页 |
2.4.2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32页 |
2.4.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(SEM) | 第32页 |
2.4.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(TEM) | 第32页 |
2.4.5 紫外-可见吸收(UV-Vis)光谱 | 第32页 |
2.4.6 电流时间曲线(光电化学性能测试)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纳米盘状结构CeF_3及CeF_3/TiO_2 NSF复合物的性能的研究 | 第34-50页 |
3.1 结果与表征 | 第34-38页 |
3.1.1 CeF_3上转换材料荧光光谱分析 | 第34-36页 |
3.1.2 EDTA添加量对CeF_3材料的形貌影响 | 第36页 |
3.1.3 制备条件对CeF_3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3.2 样品的形貌和尺寸 | 第38-41页 |
3.3 样品生长机理 | 第41-42页 |
3.4 样品的XRD图谱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5 样品的发光性能 | 第43-44页 |
3.6 样品的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44-45页 |
3.7 性能表征 | 第45-47页 |
3.7.1 可见光下不同复合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| 第45-46页 |
3.7.2 复合光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| 第46-47页 |
3.8 复合光催化剂的降解机理 | 第47-48页 |
3.8.1 CeF_3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机理 | 第47页 |
3.8.2 复合催化剂作用机理 | 第47-48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上转换材料CaF_2:Er~(3+)及CaF_2:Er~(3+)/TiO_2NSF复合物的性能的研究 | 第50-65页 |
4.1 CaF_2材料 | 第50-52页 |
4.1.1 氟源的不同对CaF_2材料的形貌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1.2 EDTA的添加量对CaF_2材料的形貌影响 | 第51页 |
4.1.3 反应温度对CaF_2材料的形貌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 CaF_2:Er~(3+)上转换材料荧光光谱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 CaF_2:Er~(3+)样品的XRD图谱分析 | 第54页 |
4.4 CaF_2:Er~(3+)/TiO_2NSF复合物性能及表征 | 第54-58页 |
4.4.1 样品的XRD图谱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.2 样品的形貌和尺寸 | 第55-56页 |
4.4.3 紫外-可见吸收光谱 | 第56-57页 |
4.4.4 样品的发光性能 | 第57-58页 |
4.5 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表征 | 第58-62页 |
4.5.1 可见光下不同复合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| 第58-60页 |
4.5.2 可见,紫外光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对比 | 第60-61页 |
4.5.3 复合光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| 第61-62页 |
4.6 复合光催化剂的降解机理 | 第62-63页 |
4.6.1 Er~(3+)的上转换发光机理 | 第62页 |
4.6.2 复合催化剂作用机理 | 第62-63页 |
4.7 电流时间曲线 | 第63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5-67页 |
5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5.2 建议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