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1.1 二氧化碳减排趋势 | 第11页 |
1.1.2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存在的问题问题 | 第11-13页 |
1.1.3 中国碳减排成效 | 第13页 |
1.2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途径 | 第13-17页 |
1.2.1 源头控制 | 第13-14页 |
1.2.2 末端控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吸收法 | 第15-16页 |
1.2.4 吸附法 | 第16-17页 |
1.2.5 膜分离法 | 第17页 |
1.2.6 生物法 | 第17页 |
1.3 高温二氧化碳吸附剂 | 第17-22页 |
1.3.1 钙基吸附剂 | 第18-21页 |
1.3.2 锂基吸附剂 | 第21页 |
1.3.3 水滑石和类水滑石类吸附剂 | 第21-22页 |
1.4 高温二氧化碳吸附剂研究的意义 | 第22页 |
1.5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3-28页 |
2.1 实验方法及仪器和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方法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仪器以及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3 固定床吸附评价实验 | 第25-27页 |
2.3.1 实验装置评价 | 第25-26页 |
2.3.2 吸附容量计算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 吸附剂的表征实验 | 第27-28页 |
2.4.1 电子扫描电镜(SEM) | 第27页 |
2.4.2 XRD测试分析 | 第27页 |
2.4.3 比表面积分析(BET)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固定床吸附实验条件的探索 | 第28-36页 |
3.1 固定床碳酸化反应最优实验条件探索 | 第28-34页 |
3.1.1 预煅烧温度和时间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1.2 碳酸化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1.3 混合气体中CO_2含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1.4 气体空速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1.5 吸附剂粒径大小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 影响吸附反应的各个因素的显著性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改性钙基吸附剂吸附性能研究 | 第36-62页 |
4.1 单金属改性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| 第36-45页 |
4.1.1 掺杂不同比例的Al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1.2 掺杂不同比例的Mg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1.3 掺杂不同比例的La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1.4 掺杂不同比例的Zr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4.2 单金属改性后吸附剂性能对比 | 第45-48页 |
4.2.1 单金属改性吸附剂循环稳定性对比 | 第45-46页 |
4.2.2 单金属改性吸附剂SEM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2.3 单金属改性吸附剂BET分析结果 | 第47-48页 |
4.3 双金属改性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4页 |
4.3.1 掺杂不同比例的Al-Zr后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4.3.2 掺杂不同比例的Mg-Zr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4.3.3 掺杂不同比例的La-Zr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4 双金属改性和单金属改性吸附性能对比 | 第54-60页 |
4.4.1 双金属Al-Zr掺杂和单金属Al、Zr掺杂吸附性能的对比 | 第54-56页 |
4.4.2 双金属Mg-Zr掺杂和单金属Mg、Zr掺杂吸附性能的对比 | 第56-57页 |
4.4.3 双金属La-Zr掺杂和单金属La、Zr掺杂吸附性能的对比 | 第57-58页 |
4.4.4 双金属改性后吸附剂的BET对比图 | 第58-59页 |
4.4.5 不同比例双金属改性后吸附剂的电镜对比图 | 第59-6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