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4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| 第15页 |
1.2.1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5页 |
1.2.2 论文框架 | 第15页 |
1.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15-16页 |
1.3.2 可能的创新处 | 第16-17页 |
2 所得税会计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回顾 | 第17-24页 |
2.1 所得税会计的相关研究 | 第17-20页 |
2.1.1 所得税会计概述 | 第17-18页 |
2.1.2 所得税会计核算观念 | 第18-19页 |
2.1.3 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| 第20-22页 |
2.2.1 盈余管理的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.2 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1页 |
2.2.3 盈余管理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3 所得税会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2.3.1 基于纳税筹划的盈余管理 | 第22-23页 |
2.3.2 基于盈余管理的所得税会计 | 第23页 |
2.4 文献评述 | 第23-24页 |
3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所得税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--资产负债表研究 | 第24-31页 |
3.1 235 家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概况 | 第24-25页 |
3.2 递延所得税负债构成情况统计分析 | 第25-28页 |
3.2.1 2010 至2014年度递延所得税负债构成 | 第25-26页 |
3.2.2 对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| 第26-27页 |
3.2.3 对2010至 2014 年度递延所得税负债构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 递延所得税资产构成情况统计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3.1 2010 至2014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构成 | 第28页 |
3.3.2 对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| 第28-30页 |
3.3.3 对2010至 2014 年度递延所得税资产构成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| 第30-31页 |
4 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所得税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--利润表研究 | 第31-42页 |
4.1 235 家企业所得税费用概况 | 第31-34页 |
4.1.1 235 家企业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 | 第31-32页 |
4.1.2 235 家企业所得税费用率 | 第32页 |
4.1.3 235 家企业所得税费用率区间分部 | 第32-34页 |
4.2 亏损企业所得税费用列报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| 第34-41页 |
4.2.1 样本及分析思路 | 第34-35页 |
4.2.2 所得税费用为负数企业的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2.3 所得税费用为正数企业的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3 两类企业盈余管理可能的对比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1 两类企业所得税列报的对比 | 第41页 |
4.3.2 两类企业盈余管理可能的对比 | 第41-42页 |
5 企业所得税列报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案例研究--以中国铝业为例 | 第42-52页 |
5.1 企业简介与基本经营数据 | 第42-44页 |
5.1.1 企业简介与可能的问题 | 第42页 |
5.1.2 公司的每股收益情况 | 第42-43页 |
5.1.3 公司的经营效率与财务结构情况 | 第43页 |
5.1.4 公司的所得税费用构成 | 第43-44页 |
5.2 公司所得税列报分析 | 第44-48页 |
5.2.1 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的确认情况 | 第44-47页 |
5.2.2 未确认为递延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3 所得税费用跨期确认问题 | 第48-50页 |
5.3.1 递延所得税资产(负债)列报异常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 | 第48-49页 |
5.3.2 所得税费用跨期确认及转回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5.4 规范企业所得税列报以减少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建议 | 第50-5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3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2页 |
6.2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文章中沪深300指数成分股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