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. 导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概念界定 | 第15-18页 |
1.2.1 存款保险制度 | 第15页 |
1.2.2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| 第15-18页 |
1.2.3 银行道德风险的危害 | 第18页 |
1.3 本文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.2 文章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0-22页 |
1.4.1 本文创新点 | 第20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 | 第20-22页 |
2. 文献综述 | 第22-29页 |
2.1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2.2 存款保险制度诱致道德风险的产生 | 第23-26页 |
2.3 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--差别费率制度 | 第26-28页 |
2.4 文献评述 | 第28-29页 |
3.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费率制度变迁 | 第29-38页 |
3.1 差别费率定价因素 | 第29-31页 |
3.1.1 定量分析 | 第30页 |
3.1.2 定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2 差别费率变迁 | 第31-38页 |
3.2.1 单一费率时期(1933年--1949年) | 第31-33页 |
3.2.2 弹性费率时期(1949年--1994年) | 第33-34页 |
3.2.3 差别费率时期(1994年-2006年) | 第34-36页 |
3.2.4 差别费率简化时期(2006年至今) | 第36-38页 |
4. 实证分析 | 第38-57页 |
4.1 实证思路 | 第38-39页 |
4.2 构建模型 | 第39-40页 |
4.2.1 代理指标的检验与制度实施效果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4.2.2 制度实现的机制与途径 | 第40页 |
4.3 变量定义 | 第40-47页 |
4.3.1 被解释变量--道德风险 | 第40-43页 |
4.3.2 解释变量--差别费率的实施 | 第43-44页 |
4.3.3 控制变量 | 第44-47页 |
4.4 样本及数据描述 | 第47-50页 |
4.4.1 样本选择 | 第47-48页 |
4.4.2 描述性统计 | 第48-50页 |
4.5 实证结果 | 第50-57页 |
4.5.1 代理指标的选取与制度实施的效果 | 第51-54页 |
4.5.2 制度产生效用的机制与途径 | 第54-57页 |
5.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7-64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7-58页 |
5.2 对我国实行差别费率定价的政策建议 | 第58-63页 |
5.2.1 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状况 | 第58-59页 |
5.2.2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 | 第59-61页 |
5.2.3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| 第61页 |
5.2.4 提高银行创新能力,寻求利润增长点 | 第61-62页 |
5.2.5 完善问题银行的退出机制 | 第62-63页 |
5.3 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