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3 全文结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光场理论 | 第17-27页 |
2.1 光场量子化 | 第17-18页 |
2.2 粒子数态 | 第18-19页 |
2.3 相干态 | 第19-21页 |
2.4 压缩态 | 第21-23页 |
2.4.1 单模压缩态 | 第21-22页 |
2.4.2 双模压缩态 | 第22-23页 |
2.5 Wigner函数 | 第23-27页 |
第三章 SU(1,1)干涉仪 | 第27-45页 |
3.1 简介 | 第27-30页 |
3.1.1 光-光类型 | 第27-28页 |
3.1.2 光-原子类型 | 第28页 |
3.1.3 原子-原子类型 | 第28-30页 |
3.2 光-光类型的干涉仪 | 第30-45页 |
3.2.1 光-光类型的线性干涉仪 | 第32-37页 |
3.2.1.1 海森堡表象中描述 | 第32-33页 |
3.2.1.2 转动算符演化描述 | 第33-35页 |
3.2.1.3 Wigner函数描述 | 第35-36页 |
3.2.1.4 测量和相位估值 | 第36-37页 |
3.2.1.5 一个具体实例 | 第37页 |
3.2.2 光-光类型的SU(1,1)干涉仪 | 第37-45页 |
3.2.2.1 海森堡表象中描述 | 第38页 |
3.2.2.2 转动算符演化描述 | 第38-40页 |
3.2.2.3 Wigner函数描述 | 第40-41页 |
3.2.2.4 一个具体实例 | 第41-45页 |
第四章 平衡零拍探测 | 第45-61页 |
4.1 简介 | 第45-50页 |
4.1.1 平衡零拍探测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1.2 实验方案优点 | 第47-50页 |
4.2 数学模型 | 第50-59页 |
4.2.1 海森堡极限 | 第53-55页 |
4.2.2 损耗分析 | 第55-59页 |
4.3 讨论 | 第59-60页 |
4.4 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宇称探测 | 第61-87页 |
5.1 宇称探测简介 | 第61-62页 |
5.2 宇称探测的实验实现方案 | 第62-64页 |
5.2.1 统计光子数 | 第62页 |
5.2.2 Wigner函数法 | 第62-64页 |
5.3 数学模型 | 第64-66页 |
5.4 高分辨率测量信号 | 第66-67页 |
5.5 相位敏感度 | 第67-69页 |
5.6 海森堡极限 | 第69-74页 |
5.7 退相干效应 | 第74-81页 |
5.7.1 简介 | 第74-75页 |
5.7.2 光子损耗效应 | 第75-81页 |
5.8 讨论 | 第81-84页 |
5.8.1 不同探测方法比较 | 第81-82页 |
5.8.2 损耗比较 | 第82-83页 |
5.8.3 线性干涉仪和非线性干涉仪比较 | 第83-84页 |
5.9 小结 | 第84-87页 |
第六章 Quantum Cram(?)r-Rao bound | 第87-99页 |
6.1 估值理论 | 第87-90页 |
6.1.1 Cram(?)r-Rao bound | 第87-89页 |
6.1.2 Quantum Cram(?)r-Rao bound | 第89-90页 |
6.2 QCRB公式推导 | 第90-93页 |
6.3 非线性干涉仪的QCRB | 第93-97页 |
6.4 讨论 | 第97-98页 |
6.5 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99-101页 |
附录A 复平面积分公式 | 第101-103页 |
附录B 宇称算符 | 第103-105页 |
附录C 宇称探测信号 | 第105-107页 |
附录D 非线性干涉仪相位敏感度 | 第107-111页 |
D.1 强度探测 | 第107-109页 |
D.2 宇称探测 | 第109-111页 |
附录E 考虑损耗时宇称探测的结果 | 第111-115页 |
E.1 宇称探测信号 | 第111-112页 |
E.2 一个相干态注入时的相位灵敏度 | 第112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5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25-127页 |
致谢 | 第12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