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遗传多样性 | 第14-16页 |
1.1.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1.2 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| 第15页 |
1.1.3 遗传多样性参数 | 第15-16页 |
1.2 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2.1 形态学标记 | 第16页 |
1.2.2 染色体标记 | 第16-17页 |
1.2.3 生化标记 | 第17页 |
1.2.4 分子标记 | 第17页 |
1.3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标记 | 第17-18页 |
1.3.1 RFLP标记 | 第17-18页 |
1.3.2 AFLP标记 | 第18页 |
1.3.3 RAPD标记 | 第18页 |
1.3.4 ISSR标记 | 第18页 |
1.4 RAPD、ISSR标记在植物及真菌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4.1 RAPD、ISSR标记在植物多样性中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4.2 RAPD、ISSR标记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9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野生红景天的RAPD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0-3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1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1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1页 |
2.2.2 PCR条件的优化 | 第21-22页 |
2.2.3 引物的筛选 | 第22页 |
2.2.4 电泳检测 | 第22页 |
2.2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2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32页 |
2.3.1 RAPD-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| 第22-25页 |
2.3.2 ISSR-PCR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 | 第25页 |
2.3.3 引物筛选结果 | 第25页 |
2.3.4 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3.5 聚类分析 | 第29-32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内生真菌与红景天互作条件下的RAPD和ISSR多样性分析 | 第34-42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34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2.1 菌种的活化 | 第34-35页 |
3.2.2 内生真菌与大花红景天组培苗的共培养 | 第35页 |
3.2.3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5页 |
3.2.4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| 第35页 |
3.2.5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3.1 引物筛选结果 | 第35-36页 |
3.3.2 多样性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3.3 聚类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内生真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2-48页 |
4.1 实验材料 | 第42-43页 |
4.2 实验设备与方法 | 第43页 |
4.2.1 实验设备 | 第43页 |
4.2.2 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3.1 ISSR扩增产物的多样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2 基于ISSR的聚类分析 | 第44-46页 |
4.4 小结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5.1 结论 | 第48页 |
5.2 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5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