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分子生物学论文--基因工程(遗传工程)论文

蛋白质合成肽链释放因子的表达及功能研究

中文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-23页
    1.1 蛋白质合成终止第14页
    1.2 肽链释放因子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肽链释放因子的种类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肽链释放因子的结构特征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蛋白质合成终止过程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的作用机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第二类肽链释放因子的多功能性第19页
    1.3 Survivin蛋白第19-20页
    1.4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第20-21页
    1.5 八肋游仆虫、蓝氏贾第鞭毛虫和滴虫的特点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八肋游仆虫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蓝氏贾第鞭毛虫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滴虫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1-23页
第二章 人类eRF3a与survivin相互作用的结构域分析第23-35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株和质粒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酶、生化试剂、引物合成和测序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4-25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寡聚核苷酸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和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酵母双杂交实验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Pull-down体外分析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第29-31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和酵母双杂交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酵母双杂交验证eRF3a的截短体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融合蛋白GST-eRF3a(1-72aa)、GST-eRF3a(1-36aa)和His-survivin的诱导表达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Pull-down分析eRF3a截短体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第33-34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34-35页
第三章 肽链释放因子的真核表达第35-51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菌株和质粒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酶、生化试剂、引物合成和测序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36-37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寡聚核苷酸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酵母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突变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质粒的大量提取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肽链释放因子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第41-43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Eo-eRF1a基因的优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重组质粒的定点突变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48-50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0-51页
第四章 eRF1 N端结构域的原核表达第51-60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菌株和质粒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酶、生化试剂、引物合成和测序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51-52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寡聚核苷酸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eRF1 N端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第56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Eo-eRF1b-N、Tt-eRF1-N和Gl-eRF1-N基因的克隆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融合蛋白的表达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第58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8-60页
总结与展望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附录第66-67页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第69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红景天及其内生真菌的ISSR、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
下一篇:莜麦Permatin蛋白原核表达与抑制真菌作用的机制探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