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15页 |
Abstract | 第15-19页 |
绪论 | 第19-48页 |
一、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8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8-31页 |
三、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| 第31-42页 |
四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42-48页 |
第一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| 第48-73页 |
·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借鉴 | 第48-55页 |
·超越经济与阶级首位论 | 第49-52页 |
·意识形态与实践的再审视 | 第52-55页 |
·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吸收 | 第55-58页 |
·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| 第58-64页 |
·杜威和弗莱雷教育哲学的继承 | 第64-72页 |
·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 | 第64-68页 |
·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哲学 | 第68-72页 |
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二章 抵抗理论: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 | 第73-100页 |
·抵抗理论的发展 | 第73-84页 |
·经济再生产理论的批判 | 第74-77页 |
·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判 | 第77-81页 |
·霸权再生产理论的批判 | 第81-84页 |
·抵抗理论的核心 | 第84-91页 |
·政治本质的目的观 | 第85-88页 |
·抵抗行为的权力观 | 第88-91页 |
·抵抗理论视野下教育的审视维度 | 第91-99页 |
·政治的维度 | 第91-94页 |
·文化的维度 | 第94-99页 |
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三章 拒绝价值中立: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立场 | 第100-121页 |
·差异教育:主体性与身份政治的彰显 | 第100-108页 |
·以多层次的方式突出作为个体的主体差异 | 第101-104页 |
·以身份政治突出作为群体的主体差异 | 第104-108页 |
·边界教育:知识选择与权力分配 | 第108-119页 |
·权力的运行机制 | 第108-111页 |
·知识创造与批判性思维的生成 | 第111-115页 |
·知识与权力对现有界限的挑战 | 第115-119页 |
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第四章 激进教育理论: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宗旨 | 第121-151页 |
·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批判 | 第121-134页 |
·历史的维度:对20世纪美国学校发展方式的批判 | 第121-128页 |
·意识形态的维度:对教育实践中不同价值观的批判 | 第128-134页 |
·激进的批判教育:差异与边界的有机结合 | 第134-143页 |
·批判教育的发展历程 | 第134-139页 |
·追求解放与希望 | 第139-143页 |
·对教育、学校的新诠释 | 第143-149页 |
·作为文化生产形式的教育 | 第143-146页 |
·作为批判性民主机构的学校 | 第146-149页 |
小结 | 第149-151页 |
第五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践行 | 第151-184页 |
·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 | 第151-162页 |
·有组织观念的知识分子 | 第152-154页 |
·解放者和符号生产者的知识分子 | 第154-157页 |
·文化工作者与边界穿越者的转化性知识分子 | 第157-162页 |
·转化性知识分子的形成路径 | 第162-174页 |
·解放记忆与反抗文本 | 第163-165页 |
·形成对话性的师生关系 | 第165-167页 |
·教师教育的文化政治转向 | 第167-170页 |
·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张力 | 第170-174页 |
·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得益彰 | 第174-183页 |
·隐性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| 第174-176页 |
·批判性课程的构建 | 第176-179页 |
·批判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语言 | 第179-183页 |
小结 | 第183-184页 |
第六章 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的意义 | 第184-207页 |
·发挥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 | 第184-192页 |
·正视社会病症的集体性 | 第185-188页 |
·有效地抵抗支配性结构 | 第188-192页 |
·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| 第192-201页 |
·知识与生命的互动 | 第192-196页 |
·充分发展师生的权能 | 第196-201页 |
·追求一个更加民主的社会 | 第201-206页 |
小结 | 第206-207页 |
第七章 余论 | 第207-219页 |
·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哲学的启示 | 第207-212页 |
·教育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审视 | 第207-209页 |
·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之思 | 第209-210页 |
·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互动拷问 | 第210-211页 |
·教育哲学研究视野的开阔 | 第211-212页 |
·吉鲁批判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体培育的启示 | 第212-218页 |
·社会主体培育与价值追求 | 第213-214页 |
·社会主体培育与文化创造 | 第214-216页 |
·社会主体培育与知识创新 | 第216-218页 |
小结 | 第218-219页 |
结语 | 第219-2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5-242页 |
附录 吉鲁学术成果年表 | 第242-2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263-264页 |
致谢 | 第264-268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268-269页 |
承诺书 | 第269-2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