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政治论文

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运用--以河南省淅川一高为例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8页
 一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(一)研究目的第10页
  (二)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二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第11-16页
  (一)研究的国外现状第11-13页
  (二)国内研究第13-16页
 三、研究的方法第16-17页
  (一)文献综述法第16-17页
  (二)调查问卷法第17页
  (三)比较研究法第17页
 四、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17-18页
  (一)创新点第17页
  (二)不足之处第17-18页
第二章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第18-26页
 一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8-19页
  (一)内涵第18页
  (二)主要特点第18-19页
 二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第19-20页
  (一)人本主义理论第19-20页
  (二)教学最优化理论第20页
  (三)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0页
 三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第20-22页
  (一)启发创造原则第20页
  (二)循序渐进性原则第20-21页
  (三)师生协同原则第21-22页
 四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内容解析第22-23页
  (一)设疑自探第22页
  (二)解疑合探第22页
  (三)质疑再探第22-23页
  (四)运用拓展第23页
 五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第23-26页
  (一)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操作流程第23-24页
  (二)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操作流程第24-26页
第三章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第26-50页
 一、应用的必要性第26-28页
  (一)新课改的必然要求第26页
  (二)高中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第26-27页
  (三)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发展第27页
  (四)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的需要第27-28页
 二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新授课的运用第28-38页
  (一)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新授课的实施过程第28-31页
  (二)新授课中实施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实例第31-38页
 三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运用第38-42页
  (一)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复习课的实施过程第38-39页
  (二)复习课中实施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实例第39-42页
 四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实验设计第42-45页
  (一)实验目的第42页
  (二)实验方法第42页
  (三)实验材料第42-43页
  (四)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第43-45页
 五、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课堂评价体系第45-50页
  (一)评价主体第45-46页
  (二)评价方式第46-47页
  (三)评价标准第47-48页
  (四)评价作用第48-50页
第四章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50-54页
 一、学生不再预习,问题缺乏深度第50页
 二、学生独立自探和合作讨论的时效把握过度第50-51页
 三、质疑再探流于形式,教师讲解代替学生质疑第51-52页
  (一)质疑再探形同虚设第51页
  (二)教师急于求成,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第51-52页
 四、学生编题自练过于浅显、单一第52页
  (一)学生群体层次不一样第52页
  (二)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第52页
  (三)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不够第52页
 五、教师教学拘于形式,缺乏创新第52-54页
第五章 完善“三疑三探”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第54-61页
 一、适当增加预习,提高学生设疑自探能力第54页
 二、教师参与学生探究,适时把握课堂进度第54-56页
  (一)提问第54-55页
  (二)谈话第55-56页
  (三)合作第56页
 三、教师要敢于放手,充分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第56-57页
 四、编题自练要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第57-58页
  (一)学困生第57页
  (二)中等生第57页
  (三)优等生第57-58页
 五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,提倡创新第58-61页
  (一)更新教师观念第58页
  (二)提高思政教师专业技能第58-61页
结论第61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5页
附录A第65-66页
附录B第66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69-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探究--以《文化生活》为例
下一篇:自制教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