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一、绪论 | 第7-11页 |
| (一)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 研究背景 | 第7页 |
| 2.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| 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| 1.国外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| 2.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| (四)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| (五) 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| 第11-18页 |
| (一)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| 第11页 |
| (二)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基础 | 第11-16页 |
| 1.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11-14页 |
| 2.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| 第14-16页 |
| (三)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 | 第16-18页 |
| (1)《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》——初步提出 | 第16页 |
| (2)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》——基本形成 | 第16-17页 |
| (3)《德意志意识形态》——走向成熟 | 第17-18页 |
| 三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| 第18-23页 |
| (一) 核心——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| 第18-19页 |
| 1.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关系 | 第18页 |
| 2.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 | 第18-19页 |
| (二) 重点——推进自然生产力的发展 | 第19-20页 |
| 1.自然生产力的定义 | 第19页 |
| 2.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(三)关键——物质变换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1.物质变换理论概念 | 第20页 |
| 2.物质变换断裂的根源 | 第20-21页 |
| (四)要求——坚持可持续发展 | 第21-23页 |
| 四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23-31页 |
| (一)理论价值 | 第23-24页 |
| 1.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提供理论支持 | 第23页 |
| 2.从生态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 | 第23页 |
| 3.为生态哲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| 第23-24页 |
| 4.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| 第24页 |
| (二)实践价值 | 第24-31页 |
| 1.经济层面 | 第24-26页 |
| 2.政治层面 | 第26-28页 |
| 3.文化层面 | 第28-31页 |
| 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致谢 | 第32-33页 |
| 研究生期间成果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