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9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·对“历史城市景观”概念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·与其他相近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·研究范围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| 第12-13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以往研究高度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HUL理论形成背景、概念和实践 | 第17-30页 |
·HUL形成的背景基础 | 第17-21页 |
·世界遗产保护运动中形成的理念 | 第17-18页 |
·随着世界遗产概念不断深入而产生 | 第18-20页 |
·在解决城市保护和发展的矛盾过程中产生 | 第20-21页 |
·HUL理论概念 | 第21-23页 |
·HUL概念 | 第21-22页 |
·HUL概念的外延内涵 | 第22-23页 |
·与HUL相关的理论实践研究 | 第23-29页 |
·国外理论实践研究 | 第23-25页 |
·国内与HUL相关的历史城市保护制度研究 | 第25-27页 |
·国内外HUL相关理论实践对我国历史城市景观保护研究的启示 | 第27-2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近代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形成和特点 | 第30-40页 |
·近代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形成 | 第30-34页 |
·城市建设前的自然景观特色 | 第30页 |
·历史城市景观的形成—德占时期 | 第30-31页 |
·历史城市景观的延续—1914年-1949年 | 第31-33页 |
·历史城市景观发生剧烈变化—1949-现在 | 第33-34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特点 | 第34-39页 |
·历史城市景观整体性保持较好 | 第34-35页 |
·青岛城市建设在时空上延续性强 | 第35-36页 |
·历史城市景观的构成种类丰富 | 第36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青岛HUL支撑体系分析 | 第40-51页 |
·价值评价是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核心与前提 | 第40-41页 |
·价值观念是城市保护的基础 | 第40页 |
·基于HUL的价值评价 | 第40-41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价值评估建议 | 第41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价值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突出的普遍价值 | 第41-42页 |
·其他价值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青岛HUL支撑体系 | 第43-45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体系下的保护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支撑体系的划分原则 | 第44-45页 |
·支撑体系的分类 | 第45页 |
·影响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要素 | 第45-49页 |
·物质实体 | 第45-47页 |
·非物质实体 | 第47-48页 |
·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实体的相互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 | 第49页 |
·核心要素认定 | 第49页 |
·核心要素分类 | 第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核心要素构成及保护 | 第51-63页 |
·城市建筑 | 第51-56页 |
·青岛城市建筑对青岛历史城市景观的影响 | 第51页 |
·建筑概况 | 第51-56页 |
·城市形态 | 第56-59页 |
·城市街道 | 第56-58页 |
·重要城市节点 | 第58-59页 |
·城市格局 | 第59页 |
·城市肌理 | 第59页 |
·背景景观 | 第59-61页 |
·城市自然环境 | 第59-60页 |
·历史城市中的当代建筑 | 第60页 |
·重要视觉景观 | 第60-61页 |
·港口要塞铁路 | 第61页 |
·港口要塞铁路的重要性 | 第61页 |
·港口、要塞 | 第61页 |
·城市场所精神的复兴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语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2页 |
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