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7-1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二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7-10页 |
(一)概念界定 | 第7-8页 |
(二)关于社区矫正的相关研究 | 第8-9页 |
(三)关于社区居委会的相关研究 | 第9-10页 |
三、研究意义及方法 | 第10-12页 |
(一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社区矫正的由来及基本特点 | 第12-16页 |
一、国外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| 第12-13页 |
二、中国社区矫正的由来 | 第13页 |
三、社区矫正的基本特点 | 第13-16页 |
(一)社区矫正具有开放性特点 | 第14页 |
(二)所处角色与人际关系不同 | 第14-15页 |
(三)矫正环境的差异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X小区的矫正对象及其主要问题 | 第16-20页 |
一、回归初期普遍内心自卑、封闭 | 第16-17页 |
二、亲属疏远,家庭关系改变 | 第17-18页 |
三、周围人员歧视,遭遇社会排斥 | 第18-19页 |
四、再就业困难,经济生活陷入困境 | 第19-20页 |
第四章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与作用 | 第20-33页 |
一、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| 第20-23页 |
(一)走访收集资料,制定矫正方案 | 第20页 |
(二)日常监督管理,建立良好关系 | 第20-21页 |
(三)鼓动社会力量,共同参与矫正 | 第21-22页 |
(四)协调上下关系,协助解决困难 | 第22-23页 |
(五)引导矫正人员,参与社区活动 | 第23页 |
二、社区矫正案例 | 第23-25页 |
三、居委会的作用与矫正对象的改变状况 | 第25-27页 |
(一)心理由自卑到自信 | 第25-26页 |
(二)实现再就业,走出经济困境 | 第26-27页 |
(三)家庭关系和谐,社会接纳 | 第27页 |
四、社区矫正中居委会的优势 | 第27-29页 |
(一)社区居委会具有更通畅的沟通能力 | 第27-28页 |
(二)社区居委会具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 | 第28页 |
(三)社区居委会能够从不同方面更关注矫正对象的改造 | 第28页 |
(四)社区居委会具有更温情的矫正手段 | 第28页 |
(五)社区居委会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工作 | 第28-29页 |
五、居委会在社区矫正中的困境与对策 | 第29-33页 |
(一)职能缺失,身份职权不明 | 第29页 |
(二)资金短缺,无专门矫正场所 | 第29-30页 |
(三)专业人才缺乏,服务能力不足 | 第30-31页 |
(四)社会参与度低,缺乏责任感 | 第31-32页 |
(五)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,积极性降低 | 第32-33页 |
结论 | 第33-34页 |
致谢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附件 1 | 第37-38页 |
附件 2 | 第38-4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8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