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 研究的缘起 | 第10-12页 |
(一) 源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| 第10页 |
(二) 基于理答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| 第10-11页 |
(三)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现存的问题 | 第11页 |
(四) 基于笔者自身研究需要的诉求 | 第11-12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(一) 关于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(三) 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6页 |
三、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(一) 理论价值 | 第17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7页 |
四、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(二) 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五、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8页 |
(二) 课堂观察法 | 第18页 |
(三) 访谈法 | 第18-19页 |
第一部分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概述 | 第19-25页 |
一、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(一) 教师理答行为 | 第19页 |
(二) 语文课堂教师理答行为 | 第19-20页 |
二、 理答行为分类 | 第20-22页 |
(一) 表示肯定 | 第20-21页 |
(二) 表示否定 | 第21页 |
(三) 探问和转问 | 第21-22页 |
(四) 再组织 | 第22页 |
三、 有效理答行为的表征 | 第22-25页 |
(一) 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| 第22-23页 |
(二) 理答语言准确丰富 | 第23页 |
(三) 合理运用多种理答类型 | 第23页 |
(四) 坚持以赏识为主的原则 | 第23-24页 |
(五)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| 第24-25页 |
第二部分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现状 | 第25-42页 |
一、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定量分析 | 第25-34页 |
(一) 对象选取 | 第25页 |
(二) 内容分析 | 第25-27页 |
(三) 结论 | 第27-34页 |
二、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定性分析 | 第34-42页 |
(一) 对象选取 | 第34页 |
(二) 内容分析 | 第34页 |
(三) 结论 | 第34-42页 |
第三部分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| 第42-49页 |
一、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5页 |
(一) 理答意识淡薄 | 第42页 |
(二) 理答预设低效 | 第42-43页 |
(三) 理答技巧欠缺 | 第43-45页 |
(四) 理答反思不足 | 第45页 |
二、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理答行为的归因分析 | 第45-49页 |
(一) 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禁锢 | 第45-46页 |
(二) 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匮乏 | 第46-47页 |
(三) 教师课堂理答经验的限制 | 第47页 |
(四) 教师自我反思氛围的缺失 | 第47-49页 |
第四部分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有效理答行为的策略 | 第49-57页 |
一、 增强教师理答意识 | 第49-50页 |
(一)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| 第49页 |
(二) 强化“教学对话”的思维 | 第49-50页 |
二、 做好理答前的准备 | 第50-52页 |
(一) 精心研读文本,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| 第50页 |
(二) 课前充分预设,悉心设置提问 | 第50-52页 |
三、 巧妙运用理答技巧 | 第52-55页 |
(一) 充分发挥教学机智 | 第52-54页 |
(二) 合理运用理答类型 | 第54-55页 |
四、 注重理答后的反思 | 第55-57页 |
(一) 理答后要及时反思 | 第55-56页 |
(二) 提升反思的艺术风格 | 第56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注释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