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交通运输经济论文--旅游经济论文--中国旅游事业论文--地方旅游事业论文

区域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及其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--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20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一、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二、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第二节 相关概念界定第12-13页
  一、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第12页
  二、区域旅游与区域旅游一体化第12-13页
 第三节 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3-16页
  一、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3-14页
  二、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4-15页
  三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5-16页
 第四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概况第16-17页
  一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概况第17页
  二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发展概况第17页
 第五节 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-20页
  一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18-19页
  三、技术路线第19-20页
第二章 研究基础理论第20-25页
 第一节 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相关理论第20-22页
  一、旅游中心地理论第20页
  二、增长极理论第20-21页
  三、点-轴系统理论第21-22页
  四、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22页
 第二节 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相关理论第22-25页
  一、区域分工理论第23页
  二、协同学理论第23-24页
  三、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4-25页
第三章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第25-41页
 第一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质性分析第25-32页
  一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第25-29页
  二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第29-32页
 第二节 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及其修正第32-34页
  一、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及其修正第32-33页
  二、旅游断裂点模型及其修正第33-34页
 第三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测算与分析第34-41页
  一、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测算与分析第34-38页
  二、皖南旅游示范区主要旅游中心城市旅游断裂点的测算与分析第38-41页
第四章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构建第41-58页
 第一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构建第41-45页
  一、三极驱动第42-43页
  二、三区协同第43-44页
  三、三带联动第44-45页
 第二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第45-48页
  一、依托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构建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机制第45-46页
  二、依托“三区”、“三带”联合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第46页
  三、依托“三区”、“三带”设计一体化旅游线路第46-48页
 第三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形象一体化设计第48-49页
  一、依托“三极”打造皖南旅游示范区整体旅游形象第48-49页
  二、依托“三区”、“三带”构建区域旅游形象第49页
 第四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市场一体化开发第49-51页
  一、依托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旅游客源互送第49-50页
  二、联合各市共同开发苏浙沪旅游市场第50-51页
 第五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第51-53页
  一、公路运输系统一体化建设第51-52页
  二、铁路运输系统一体化建设第52-53页
  三、民航运输系统一体化建设第53页
  四、内河运输系统一体化建设第53页
 第六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一体化构建第53-55页
  一、依托“三极”构建全区旅游集散中心体系第53-54页
  二、依托“三区”构建市(县)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第54-55页
 第七节 皖南旅游示范区旅游信息化平台一体化构建第55-58页
  一、依托“三极”、“三区”逐步推进各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第55-56页
  二、“水墨皖南”旅游云平台一体化构建第56-58页
第五章 结论与讨论第58-61页
 第一节 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第58-59页
  一、主要研究结论第58-59页
  二、创新点第59页
 第二节 研究不足与有待深化的研究领域第59-61页
  一、关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质性分析方面第59页
  二、关于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方面第59页
  三、关于空间尺度方面第59-60页
  四、关于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构建方面第60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9页
附录第69-71页
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71-73页
致谢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管薪酬对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--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经验证据
下一篇:杭州市青少年出境游学市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