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轴重型越野车电传动系统设计仿真及参数匹配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项目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7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7页 |
·电传动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电传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| 第21-32页 |
·电能转化方式 | 第21-23页 |
·车轮驱动方式 | 第23-24页 |
·电传动系统结构类型 | 第24-27页 |
·电传动系统总体方案确定 | 第27-32页 |
第3章 电传动系统匹配分析 | 第32-48页 |
·电传动系统匹配的内容 | 第32-33页 |
·电传动系统动力部件类型确定 | 第33-36页 |
·发动机的类型 | 第33页 |
·发电机的类型 | 第33-34页 |
·驱动电机的类型 | 第34-35页 |
·储能装置的类型 | 第35-36页 |
·电传动系统参数计算方法 | 第36-43页 |
·驱动电机参数 | 第36-39页 |
·发电机-发电机组参数 | 第39-40页 |
·电池组参数 | 第40-42页 |
·传动比计算方法 | 第42-43页 |
·主要动力部件之间的匹配关系 | 第43-48页 |
·发动机与发电机 | 第43-45页 |
·发动机-发电机组与驱动电机 | 第45-47页 |
·直流总线 | 第47页 |
·动力电池组与电传动系统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仿真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48-65页 |
·仿真工具的选择 | 第48-50页 |
·子模块建模 | 第50-55页 |
·车辆模型 | 第50页 |
·发动机模型 | 第50-51页 |
·电动机模型 | 第51-52页 |
·电池组模型 | 第52-53页 |
·减速器模型 | 第53-54页 |
·轮胎模型 | 第54页 |
·驾驶室模型 | 第54-55页 |
·整车模型的建立 | 第55-58页 |
·物理连接 | 第55页 |
·信号连接 | 第55-56页 |
·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流动 | 第56-58页 |
·控制策略 | 第58-65页 |
·驱动电机的输入输出指令子程序 | 第60-61页 |
·发动机-发电机组的输出指令子程序 | 第61-63页 |
·发动机-发电机组的状态控制子程序 | 第63-65页 |
第5章 仿真分析及参数匹配 | 第65-73页 |
·参数匹配计算原则与方法 | 第65-66页 |
·混合度边值条件的确定 | 第66-68页 |
·混合度对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·混合度对车辆经济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模型验证 | 第70-73页 |
第6章 电传动系统参数优化 | 第73-84页 |
·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73-77页 |
·动力性敏感度分析 | 第73-75页 |
·燃油经济性敏感度分析 | 第75-77页 |
·优化设计软件介绍 | 第77-78页 |
·电传动系统参数优化设计 | 第78-80页 |
·设计变量 | 第78页 |
·目标函数 | 第78-79页 |
·约束条件 | 第79-80页 |
·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| 第80页 |
·优化流程的确定 | 第80-82页 |
·Isight 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80-81页 |
·优化策略的选择 | 第81-82页 |
·优化结果分析 | 第82-84页 |
第7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| 第84-86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84-85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