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11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 | 第14-15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·特色与创新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相关研究 | 第20-32页 |
·实验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| 第20-22页 |
·实验区的类型 | 第22-27页 |
·按实验区的主管部门和发展阶段划分 | 第22-23页 |
·按行政区划建制划分 | 第23-24页 |
·按实验区的示范主题划分 | 第24-27页 |
·实验区的发展现状 | 第27-29页 |
·实验区研究进展 | 第29-32页 |
·实验区的理论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区建设的思路与实践研究 | 第30页 |
·实验区建设的成效与经验研究 | 第30页 |
·实验区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| 第30页 |
·实验区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恭城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2-43页 |
·恭城实验区概况 | 第32-35页 |
·资源概况 | 第33-34页 |
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| 第34-35页 |
·恭城实验区建设的推进思路 | 第35-39页 |
·坚持政府主导,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与工作机制 | 第36页 |
·立足县情,突出重点,营造恭城特色模式 | 第36-37页 |
·充分发挥科技在实验区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| 第37-38页 |
·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| 第38页 |
·促进公众参与,加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 | 第38-39页 |
·恭城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| 第39-43页 |
·经济快速健康发展,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| 第39-40页 |
·生态农业成绩斐然 | 第40-41页 |
·旅游龙头进一步加强,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| 第41页 |
·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,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| 第41页 |
·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,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评价方法选取及理论研究 | 第43-49页 |
·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基础 | 第43-46页 |
·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概念 | 第43-45页 |
·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| 第45-46页 |
·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和计算 | 第46-49页 |
第五章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| 第49-63页 |
·数据来源与处理 | 第49页 |
·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| 第49-50页 |
·恭城实验区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| 第50-54页 |
·恭城实验区生态足迹(需求量)的计算 | 第50-53页 |
·恭城实验区生态承载力(供给量)的计算 | 第53-54页 |
·恭城实验区生态赤字计算 | 第54页 |
·恭城实验区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4-59页 |
·生态足迹(需求量)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生态承载力(供给量)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生态赤字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| 第59-63页 |
·万元 GDP 生态足迹 | 第59-60页 |
·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 | 第60-63页 |
第六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| 第63-79页 |
·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63-64页 |
·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系统的构建 | 第64-66页 |
·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| 第66-79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66页 |
·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| 第66-74页 |
·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| 第74-75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75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9-82页 |
·结论 | 第79-80页 |
·提升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| 第80-82页 |
·调整产业结构,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 | 第80页 |
·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,构建节约型经济 | 第80页 |
·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,提高科技转化能力 | 第80-81页 |
·提高社会事业水平,确保恭城实验区长治久安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