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产业结构演变研究综述 | 第13-17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·土地利用演变研究综述 | 第17-2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7-20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| 第24-2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理论与评价方法 | 第26-36页 |
·产业结构的理论和优化度评价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产业结构的理论 | 第26页 |
·产业结构优化度的评价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| 第26-27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优化度 | 第27-30页 |
·土地利用的理论和集约度评价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土地利用的理论 | 第30页 |
·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BP 神经网络法 | 第30-32页 |
·BP 神经网络模型测算集约度 | 第32-33页 |
·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理论和耦合度评价方法 | 第33-36页 |
·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耦合度评价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灰色关联度模型 | 第34页 |
·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耦合度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研究区概况、数据来源及处理 | 第36-54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况 | 第36-39页 |
·自然条件概况 | 第36-37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36-37页 |
·资源状况 | 第37页 |
·气候 | 第37页 |
·水资源 | 第37页 |
·土壤 | 第37页 |
·植被 | 第37页 |
·社会经济概况 | 第37-39页 |
·人口概况 | 第37-38页 |
·生产总值概况 | 第38-39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和土地利用现状 | 第39-53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现状 | 第39-44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 | 第44-53页 |
·南宁市土地利用现状 | 第44-46页 |
·北海市土地利用现状 | 第46-48页 |
·钦州市土地利用现状 | 第48-50页 |
·防城港市土地利用现状 | 第50-52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问题 | 第52-53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数据来源和处理 | 第53-54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数据来源 | 第53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数据处理 | 第53-54页 |
第4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机制评价过程 | 第54-85页 |
·产业结构优化度评价过程 | 第54-69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4页 |
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测算过程 | 第54-69页 |
·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过程 | 第69-81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69-72页 |
·BP 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| 第72-73页 |
·BP 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| 第73-77页 |
·BP 神经网络模型的确定 | 第77-80页 |
·BP 神经网络模型误差分析 | 第80页 |
·BP 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 | 第80-81页 |
·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的耦合度评价过程 | 第81-85页 |
·产业结构的优化度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| 第81-82页 |
·耦合度的测算过程 | 第82-85页 |
第5章 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影响因素、建议及措施 | 第85-87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影响因素 | 第85页 |
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建议及措施 | 第85-8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8页 |
·结论 | 第87页 |
·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附录 | 第92-95页 |
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