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和技术线路图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结构安排 | 第14-16页 |
·技术线路图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及激励理论 | 第17-24页 |
·青年人才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·人才 | 第17页 |
·青年人才 | 第17-18页 |
·激励与激励机制 | 第18-20页 |
·激励 | 第18-19页 |
·激励机制 | 第19-20页 |
·激励理论 | 第20-24页 |
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1页 |
·奥尔德佛的 ERG 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弗雷德里克·赫茨伯格的激励-保健理论 | 第22页 |
·爱德温·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| 第22页 |
·维克托·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株洲市企业青年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| 第24-42页 |
·问卷设计与分析调查 | 第25-27页 |
·问卷设计 | 第25-26页 |
·描述性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株洲市企业青年人才激励机制的现状 | 第27-37页 |
·重物质而缺少精神激励 | 第28-32页 |
·重绩效而缺少区别对待 | 第32页 |
·重即时而缺少长远规划 | 第32-35页 |
·重引进而缺少内部培养 | 第35-36页 |
·重效益而忽略企业文化建立 | 第36-37页 |
·株洲市企业青年人才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对激励理念认识不足 | 第37-38页 |
·激励机制脱离实际 | 第38-39页 |
·利益分配机制不平衡 | 第39页 |
·人才培养观念滞后 | 第39-41页 |
·企业文化与激励脱轨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株洲市企业青年人才激励机制的优化对策 | 第42-55页 |
·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激励理念 | 第42-43页 |
·区分人才资源与人才资本 | 第42页 |
·重视青年人才的对口使用 | 第42-43页 |
·多管齐下不断丰富激励途径 | 第43-47页 |
·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 | 第43页 |
·尽量满足企业青年人才长远发展需要 | 第43-44页 |
·加强对企业青年人才的人文关怀 | 第44页 |
·提高企业青年人才的工作满意度 | 第44-46页 |
·提升企业在青年人才心中的亲和力 | 第46-47页 |
·兼顾公平不断完善分配机制 | 第47-50页 |
·优化企业薪酬体系 | 第47-48页 |
·建立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| 第48页 |
·制定激励性薪酬福利制度 | 第48-50页 |
·广开渠道不断完善培育机制 | 第50-52页 |
·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 | 第50页 |
·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| 第50-51页 |
·完善企业内部人才交流机制 | 第51-52页 |
·内外借力不断挖掘企业文化魅力 | 第52-55页 |
·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| 第52-53页 |
·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| 第53-54页 |
·激励策略与企业文化契合 | 第54-55页 |
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研究结论 | 第55-56页 |
研究展望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