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Contents | 第12-15页 |
插表清单 | 第15-16页 |
Bill of Tables | 第16-17页 |
插图清单 | 第17-18页 |
Bill of Figures | 第18-1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25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难点 | 第24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24页 |
·主要难点 | 第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| 第25-34页 |
·共生理论的产业集群研究 | 第25-27页 |
·其他学者研究成果 | 第25-27页 |
·对本文的启示 | 第27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研究 | 第27-28页 |
·其他学者研究成果 | 第27-28页 |
·对本文的启示 | 第28页 |
·协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 | 第28-31页 |
·其他学者研究成果 | 第28-30页 |
·对本文的启示 | 第30-31页 |
·产业集群的协同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| 第31-32页 |
·其他学者研究成果 | 第31-32页 |
·对本文的启示 | 第32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32-33页 |
·共生理论的定义 | 第33页 |
·对本文的启示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特征及类型 | 第34-49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研究内涵 | 第34-35页 |
·协同技术创新的内涵 | 第34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内涵 | 第34-35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特征 | 第35-42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| 第35-38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特点 | 第38-40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| 第40-42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类型 | 第42-47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技术创新 | 第42-43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具体类型 | 第43-45页 |
·本文研究的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 | 第45-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性分析 | 第49-57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单元 | 第49-51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关系 | 第51-53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结构 | 第53-54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环境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式研究 | 第57-77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模式 | 第57-63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组织模式 | 第57-59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行为模式 | 第59-62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模式确定 | 第62-63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型 | 第63-75页 |
·Logistic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| 第64-65页 |
·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共生模型的构建 | 第65-67页 |
·不同模式下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模型 | 第67-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6章 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| 第77-81页 |
·发展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的对策 | 第77-78页 |
·完善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模式的建议 | 第78-7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结论及展望 | 第81-83页 |
研究结论 | 第81-82页 |
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3页 |
附录 1 互惠共生模型的一阶泰勒展开式 | 第87-88页 |
附录 2 江苏省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| 第88-90页 |
附录 3 船舶产业集群协同技术创新各主体相互之间的协同技术创新示意图 | 第90-9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95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