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4-23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·未来发展趋势及设想 | 第21-23页 |
| 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| 第2章 水陆两用车车轮提升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分析 | 第25-36页 |
| ·引言 | 第25页 |
| ·水陆两用车水中阻力成分与分析 | 第25-27页 |
| ·摩擦阻力 | 第26页 |
| ·形状阻力 | 第26页 |
| ·兴波阻力 | 第26页 |
| ·附件阻力 | 第26-27页 |
| ·车轮提升机构方案的提出 | 第27-28页 |
| ·折叠式车轮提升机构运动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·设计前要注意的问题 | 第28页 |
| ·提升机构运动关系的确定 | 第28-30页 |
| ·折叠式车轮提升机构导向机构的运动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实例 | 第32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3章 水陆两用车折叠式车轮提升机构的优化 | 第36-45页 |
| ·引言 | 第36页 |
| ·折叠式车轮提升机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8页 |
| ·车轮定位角 | 第37-38页 |
| ·车轮提升高度与轮距变化量 | 第38页 |
| ·优化问题的描述与实现 | 第38-40页 |
| ·优化结果和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4章 水陆两用车车轮提升机构液压系统的设计 | 第45-56页 |
| ·引言 | 第45页 |
| ·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| 第45-46页 |
| ·工况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·确定执行元件 | 第46页 |
| ·动力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系统工作压力的确定 | 第47-48页 |
| ·液压缸主要结构尺寸的确定 | 第48-49页 |
| ·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 | 第49-53页 |
| ·限压回路 | 第50-51页 |
| ·锁紧回路 | 第51页 |
| ·保压回路 | 第51-52页 |
| ·陆上行驶防误操作保护回路 | 第52-53页 |
| ·液压元件的选择 | 第53-55页 |
| ·液压泵的确定与计算 | 第53-54页 |
| ·油管的选择 | 第54页 |
| ·油箱选择 | 第54页 |
| ·蓄能器的选择 | 第54页 |
| ·液压阀的选择 | 第54-5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5章 基于ADAMS/Car的水陆两用车操控稳定性分析 | 第56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56页 |
| ·ADAMS软件概述 | 第56-57页 |
| ·汽车操控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| 第57-60页 |
| ·评价指标 | 第57-58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58-60页 |
| ·水陆两用车整车仿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4页 |
| ·水陆两用车整车模型参数 | 第61页 |
| ·前、后悬架模型 | 第61页 |
| ·转向系模型 | 第61-62页 |
| ·车身模型 | 第62页 |
| ·发动机模型 | 第62-63页 |
| ·轮胎模型 | 第63-64页 |
| ·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| 第64页 |
| ·整车操控稳定性仿真试验 | 第64-71页 |
| ·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仿真试验 | 第64-66页 |
| ·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仿真试验 | 第66-67页 |
| ·稳态回转仿真试验 | 第67-68页 |
| ·单移线仿真试验 | 第68-69页 |
| ·蛇行仿真试验 | 第69-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结论 | 第72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