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| ·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·景观生态学 | 第14页 |
| ·景观设计学 | 第14页 |
| ·园林学 | 第14-15页 |
| ·论题重要概念说明 | 第15-16页 |
| ·高校景观环境的定义 | 第15页 |
| ·水景景观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| ·关于水景系统的界定 | 第16页 |
| ·校园水景景观设计 | 第16页 |
| ·论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6-20页 |
| ·北方地区与高校分布 | 第16-18页 |
| ·水景分类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| ·高校水景景观的组成 | 第19页 |
| ·北方高校水景的特殊性 | 第19页 |
| ·北方高校水景景观的需求 | 第19-20页 |
| ·论文基本构架 | 第20-21页 |
| 第2章 北方高校水景景观概述 | 第21-28页 |
| ·校园水景景观的建设现状 | 第21-23页 |
| ·水景的多样性 | 第21页 |
| ·水景的季节性 | 第21-22页 |
| ·水景的系统性 | 第22-23页 |
| ·校园水景景观的作用 | 第23-26页 |
| ·生态作用 | 第23-24页 |
| ·空间美化作用 | 第24-25页 |
| ·文化含义(育人作用) | 第25-26页 |
| ·校园水景景观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·水景系统组成问题 | 第26页 |
| ·冬季水景景观转化问题 | 第26页 |
| ·水景景观的细化设计问题 | 第26-27页 |
| ·水景景观的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 | 第27-28页 |
| 第3章 北方高校水景景观系统构成分析 | 第28-33页 |
| ·自然水景 | 第28-29页 |
| ·江 | 第28页 |
| ·河 | 第28-29页 |
| ·湖 | 第29页 |
| ·海 | 第29页 |
| ·人工水景 | 第29-33页 |
| ·人工湖 | 第29-30页 |
| ·人工溪流 | 第30-31页 |
| ·喷泉 | 第31页 |
| ·水池 | 第31-32页 |
| ·瀑布与跌水 | 第32-33页 |
| 第4章 营造北方高校水景景观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| 第33-48页 |
| ·水景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| 第33-36页 |
| ·气候与环境 | 第33-34页 |
| ·植被与布局 | 第34-35页 |
| ·人群与文化 | 第35页 |
| ·技术与管理 | 第35-36页 |
| ·水景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| 第36-38页 |
| ·基本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·季节适宜性原则 | 第37页 |
| ·文化氛围作用原则 | 第37-38页 |
| ·水景系统景观设计方法 | 第38-46页 |
| ·自然水景的设计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·人工湖设计方法 | 第39-42页 |
| ·人工溪流设计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水池设计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瀑布跌水设计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·喷泉设计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其他水景 | 第46页 |
| ·水景景观的系统设计 | 第46-48页 |
| 第5章 辽宁主要城区高校水景系统景观设计实践 | 第48-61页 |
| ·北方代表性省份——辽宁省 | 第48页 |
| ·辽宁省主要高校分析 | 第48-51页 |
| ·部分高校水景系统景观设计分析 | 第51-61页 |
| ·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| 第52-57页 |
| ·大连海事大学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| 第57-59页 |
| ·渤海大学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研究 | 第59-61页 |
| 第6章 北方高校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的评估体系与趋势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·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的评估体系 | 第61-62页 |
| ·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| 第62页 |
| ·水景系统景观设计的展望 | 第62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(含录用)的学术论文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