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表格索引 | 第10-11页 |
插图索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1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·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| 第13-14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| 第14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| 第14-15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的研究现状 | 第15-29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研究概述 | 第15-17页 |
·基于HVS模型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| 第17-27页 |
·基于特征提取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| 第27-28页 |
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应用 | 第28-29页 |
·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| 第29-31页 |
第二章 图像失真特征提取方法分析与比较 | 第31-45页 |
·全参照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| 第31-32页 |
·基于空间域统计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与分析 | 第32页 |
·基于结构相似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与分析 | 第32-36页 |
·基于信息保真度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·信息保真度准则 | 第37-39页 |
·视觉信息保真测度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和评测 | 第40-44页 |
·实验平台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1-43页 |
·分析与讨论 | 第43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三章 基于典型相关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| 第45-65页 |
·引言 | 第45-46页 |
·典型相关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| 第46-49页 |
·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及数学描述 | 第46-47页 |
·典型特征抽取的原理与算法 | 第47-49页 |
·基于典型相关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| 第49-51页 |
·失真特征选取 | 第50页 |
·典型投影向量和典型特征向量提取 | 第50-51页 |
·回归估计 | 第51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1-64页 |
·实验平台 | 第52-54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4-56页 |
·分析与讨论 | 第56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基于结构特征和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| 第65-87页 |
·引言 | 第65-68页 |
·轮廓波变换 | 第68-69页 |
·算法模型 | 第69-74页 |
·子带分解 | 第70-71页 |
·掩蔽效应处理 | 第71-72页 |
·视觉误差归一化 | 第72-73页 |
·误差合并 | 第73-74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74-86页 |
·实验平台 | 第75-7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76-85页 |
·分析与讨论 | 第85-8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五章 CT成像质量与曝光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| 第87-115页 |
·引言 | 第87-89页 |
·CT成像原理与图像特点 | 第89-90页 |
·CT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| 第90-97页 |
·物理评价指标 | 第91-96页 |
·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的选用 | 第96-97页 |
·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| 第97-112页 |
·基于CT图像质量特征的客观评价测度选择 | 第97页 |
·实验方案设计 | 第97-98页 |
·测试体膜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和分析 | 第98-101页 |
·猪肝脏和猪后蹄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和分析 | 第101-102页 |
·颈部至横隔间10层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和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·猪躯干CT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和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·讨论 | 第108-1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2-11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5-117页 |
·研究内容回顾 | 第115-116页 |
·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3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31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