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4页 |
·研究回顾以及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·论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·论文总体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高考录取模式 | 第20-40页 |
·国内高考概述 | 第20-26页 |
·历史沿革 | 第20-25页 |
·改革的必要性 | 第25-26页 |
·中国高考录取制度概述 | 第26-29页 |
·考生类型 | 第26-27页 |
·录取程序内涵 | 第27-28页 |
·高考录取模式改革历程 | 第28-29页 |
·国内高考录取模式 | 第29-32页 |
·招生录取体制现状 | 第29-31页 |
·招生录取体制缺陷 | 第31-32页 |
·国外高校招生选拔制度 | 第32-39页 |
·国外高校招生制度概况 | 第32-33页 |
·英美日高校招生制度 | 第33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基于公平性的录取模式研究 | 第40-60页 |
·公平理论介绍 | 第40-43页 |
·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| 第40-42页 |
·公平三原则理论 | 第42-43页 |
·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理论 | 第43页 |
·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43页 |
·高考录取公平性的内涵 | 第43-46页 |
·公平性的评价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公平性的属性 | 第45-46页 |
·国内高考录取模式公平性评价 | 第46-48页 |
·志愿优先的方式 | 第46页 |
·平行志愿的方式 | 第46-47页 |
·重新征集志愿的方式 | 第47-48页 |
·国外高考录取模式公平性比较分析 | 第48-52页 |
·英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公平性评价 | 第49-50页 |
·美日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评价 | 第50-52页 |
·公平性的模糊层次评价 | 第52-59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2页 |
·公平性模糊评价 | 第52-58页 |
·模糊评价结果及建议 | 第58-59页 |
·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基于人性化的录取模式研究 | 第60-74页 |
·以人为本的内涵 | 第60-63页 |
·以人为本思想的溯源 | 第60-61页 |
·以人为本的高考模式内涵 | 第61-63页 |
·中外考试录取制度差异 | 第63-70页 |
·中国传统考试制度 | 第63-67页 |
·西方现代考试制度 | 第67-70页 |
·高考制度人本教育理念 | 第70-71页 |
·人本化高考模式规划 | 第71-73页 |
·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五章 基于心理压力的录取模式研究 | 第74-96页 |
·考生家长心理压力的含义 | 第74-77页 |
·压力的多学科研究 | 第74-76页 |
·考生家长心理压力 | 第76-77页 |
·考生家长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| 第77-84页 |
·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| 第78-79页 |
·高校入学竞争加剧 | 第79-82页 |
·大学招生制度不够完善 | 第82-83页 |
·高校录取模式不够完善 | 第83页 |
·社会舆论的误导 | 第83-84页 |
·考生家长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 | 第84-86页 |
·压力的效应 | 第84-85页 |
·对考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| 第85-86页 |
·心理压力评价办法 | 第86-90页 |
·心理压力的表现 | 第86-88页 |
·心理压力的测量 | 第88-90页 |
·国内外现行录取模式所造成家长心理压力的比较 | 第90-94页 |
·国外高校招生录取模式 | 第90-93页 |
·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模式 | 第93页 |
·不同录取模式下家长心理压力比较 | 第93-94页 |
·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六章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体制改革模式研究 | 第96-116页 |
·改革的基本思路 | 第96-99页 |
·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 | 第96-97页 |
·节约资源 | 第97页 |
·国家“十一五”规划中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| 第97-98页 |
·杜绝体制外招生及非法中介 | 第98页 |
·全国推广实施 | 第98页 |
·可持续发展 | 第98-99页 |
·录取模式改革探索 | 第99-115页 |
·IBOM 录取模式组成 | 第99-102页 |
·IBOM 录取系统流程 | 第102-103页 |
·IBOM 录取模式分析 | 第103-106页 |
·IBOM 录取模式系统仿真检验 | 第106-112页 |
·录取满意度测量方法 | 第112-115页 |
·小结 | 第115-116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16-118页 |
附录 | 第118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