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及内容 | 第12-13页 |
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2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·财务评价指标使用的起源 | 第13页 |
·财务评价指标的形成和完善 | 第13-15页 |
·创新的财务评价指标——经济增加值 | 第15-16页 |
·综合业绩评价指标——平衡计分卡 | 第16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·传统财务评价指标的设立和使用 | 第16-17页 |
·重构财务评价指标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文献评述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2页 |
·决策有用观 | 第20-21页 |
·受托责任观 | 第21页 |
·资产负债观 | 第21页 |
·财务评价指标的构成 | 第21-22页 |
3 我国财务评价指标的发展历程及评述 | 第22-29页 |
·我国财务评价指标发展历程概况 | 第22-27页 |
·《企业财务通则》出台后至《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(试行)》出台前 | 第22页 |
·《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(试行)》出台后至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指标体系》出台前 | 第22-23页 |
·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》及其操作细则出台后 | 第23-27页 |
·我国财务评价指标发展概况评述及研究启示 | 第27-29页 |
4 现行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| 第29-36页 |
·现行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主要缺陷 | 第29-35页 |
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| 第29-30页 |
·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收益质量 | 第30-32页 |
·财务指标衡量标准的缺陷 | 第32页 |
·财务比率指标对集团合并报表的不适应性 | 第32页 |
·财务状况指标与经营成果指标的矛盾与冲突 | 第32-33页 |
·任何财务评价指标的使用都有可能出现片面性 | 第33页 |
·不能充分反映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 | 第33-35页 |
·现行企业财务评价指标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发展 | 第35页 |
·处于合约剩余权控制地位的一方操控财务数据 | 第35页 |
·管理者的主观意愿 | 第35-36页 |
5 现行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改进 | 第36-51页 |
·偿债能力指标的改进 | 第36-39页 |
·流(速)动比率指标的改进 | 第36-37页 |
·资产负债率指标的改进 | 第37页 |
·利息保障倍数指标的改进 | 第37-38页 |
·增设可偿债资产负债比率指标 | 第38页 |
·增设净利润负债比率指标 | 第38-39页 |
·营运能力指标的改进 | 第39-41页 |
·存货周转率指标的改进 | 第39-40页 |
·总资产周转率指标的改进 | 第40页 |
·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改进 | 第40-41页 |
·增设营业收入现金保障倍数指标 | 第41页 |
·盈利能力指标的改进 | 第41-45页 |
·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改进 | 第41-42页 |
·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的改进 | 第42-43页 |
·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的改进 | 第43页 |
·增设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 | 第43-44页 |
·增设投资利润率指标 | 第44页 |
·增设经营资产报酬率指标 | 第44页 |
·增设经营资产盈利能力指标 | 第44-45页 |
·发展能力指标的改进 | 第45页 |
·补充的财务分析指标 | 第45-51页 |
·安全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指标 | 第45-46页 |
·现金流量指标 | 第46-48页 |
·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| 第48页 |
·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的指标 | 第48-49页 |
·非财务评价指标 | 第49-51页 |
6 应用改进后的评价指标的政策建议 | 第51-54页 |
·全面引入非财务指标,主辅结合 | 第51页 |
·细化财务指标衡量标准 | 第51-52页 |
·完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,增加报表附注内容 | 第52页 |
·拓展质量性信息披露的范围 | 第52页 |
·财务评价应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| 第52页 |
·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| 第52-53页 |
·补充部分财务指标内容,构建“六能力”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3-54页 |
7 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后记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