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.绪论 | 第10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及创新 | 第13-14页 |
2.金融业集聚的性质、动力与模式 | 第14-23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·“集聚”概念的历史沿革 | 第14-15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含义 | 第15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理论基础 | 第15-18页 |
·金融发展理论 | 第15-16页 |
·金融地理学理论 | 第16页 |
·产业集聚论 | 第16-17页 |
·区域经济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规模经济理论 | 第18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独立性 | 第18-19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复杂性 | 第19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时空依赖性 | 第19-20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优势 | 第20-23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经济性质 | 第20-21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| 第21-23页 |
3.金融业集聚过程理论分析 | 第23-30页 |
·集聚起点:金融业选址 | 第23-27页 |
·金融业选址的博弈论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金融业集聚主要影响因素 | 第25-27页 |
·金融业集聚路径与战略 | 第27-30页 |
·金融业选址的现实选择 | 第27-28页 |
·政府对金融业选址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4.金融业集聚与金融中心形成的关系 | 第30-39页 |
·金融中心的含义与形成模式 | 第30-34页 |
·金融中心的含义 | 第30-31页 |
·金融中心形成模式 | 第31-34页 |
·金融业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| 第34-36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深化和发展 | 第34-35页 |
·金融业集聚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 | 第35页 |
·金融中心与金融业集聚的相互强化效应 | 第35-36页 |
·金融业集聚过程与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的一致性 | 第36-39页 |
·金融业集聚的动态过程 | 第36-37页 |
·金融业集聚过程与金融中心形成过程的统一性 | 第37-39页 |
5.金融业集聚路径与金融中心形成模式:以伦敦和新加坡为例 | 第39-46页 |
·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兴起、停滞和复兴 | 第39-41页 |
·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| 第41页 |
·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程概述 | 第41-42页 |
·政府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| 第42-44页 |
·制定正确的金融发展政策 | 第42-43页 |
·选择合理的金融发展路径 | 第43-44页 |
·实行政府干预下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| 第44页 |
·制定有效的金融管理法规和金融监管体系 | 第44页 |
·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| 第44-46页 |
6.金融业集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 | 第46-63页 |
·中国金融业在上海集聚的原因 | 第46-48页 |
·上海金融业集聚的现状 | 第48-50页 |
·上海金融业发展成就 | 第48-49页 |
·上海金融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| 第49-50页 |
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对上海的启示 | 第50-54页 |
·上海市与伦敦、新加坡金融业集聚对比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| 第52-54页 |
·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问题分析 | 第54-58页 |
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问题 | 第54-56页 |
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问题 | 第56-57页 |
·面临的主要挑战 | 第57-58页 |
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| 第58-63页 |
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和意义 | 第58页 |
·上海自贸区获批对上海是一项重大政策红利 | 第58-60页 |
·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对策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后记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