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中村私有住房管理机制研究--以厦门曾厝垵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5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框架和技术路径 | 第12-15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| 第15-21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·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| 第15-18页 |
·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| 第18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1页 |
·政府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产权理论 | 第19页 |
·公地悲剧 | 第19-20页 |
·制度经济学的三个假设 | 第20-21页 |
第3章 曾厝垵私房物业出租的发展分析 | 第21-33页 |
·曾厝垵的物业出租 | 第21-24页 |
·曾厝垵的城中村化 | 第21-22页 |
·村民租房行为分析 | 第22-24页 |
·供求关系变化下的业态变迁 | 第24-32页 |
·雕塑村的形成 | 第25-27页 |
·旅馆村的延续 | 第27-30页 |
·文创村的发展 | 第30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曾厝垵私房出租博弈分析 | 第33-47页 |
·曾厝垵私有住房的问题分析 | 第33-38页 |
·宅基地产权残缺性与公地悲剧 | 第33-36页 |
·家庭旅馆作为特种行业的身份 | 第36-38页 |
·曾厝垵的利益分析 | 第38-43页 |
·以政府作为主体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以村民作为主体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以经营者作为主体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曾厝垵面临的困境 | 第43-46页 |
·街道办的管理困境 | 第44-45页 |
·早期经营者的经营困境 | 第45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曾厝垵私有住房的管理分析 | 第47-53页 |
·城市公共服务外溢下的城中村 | 第47-50页 |
·基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城市经营模式 | 第47-49页 |
·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 | 第49-50页 |
·城中村的公共服务供给 | 第50页 |
·美国与中国的住房管理机制对比 | 第50-52页 |
·基于房产税的住房管理 | 第50-51页 |
·我国的住房管理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6章 曾厝垵私有住房管理的机制建立 | 第53-63页 |
·基于物业费的城中村住房管理 | 第53-56页 |
·居住区物业收费管理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违章住房的物业收费模式 | 第54-56页 |
·城中村私有住房的制度改革 | 第56-59页 |
·曾厝垵违章住房的未来 | 第56-58页 |
·城中村违章住房的房改模式 | 第58-59页 |
·基于住房管理的曾厝垵自治机制 | 第59-62页 |
·农村的基础民主制度 | 第59-60页 |
·曾厝垵的业主自治机制 | 第60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7章 总结 | 第63-69页 |
·论文的结论 | 第63-67页 |
·城中村住房管理的“病根” | 第63-64页 |
·城中村住房管理改进机制 | 第64-65页 |
·城中村的社区自治机制 | 第65-66页 |
·城中村违章住房的未来 | 第66-67页 |
·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| 第67-69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67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