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
| 第1章 导论 | 第12-22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2-15页 |
| ·研究问题和假设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问题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2-36页 |
| ·农业发展研究 | 第22-26页 |
| ·农业发展的内涵 | 第22-24页 |
| ·农业发展阶段研究 | 第24-26页 |
| ·述评 | 第26页 |
| ·教育、人力资本和农业发展研究 | 第26-31页 |
| ·教育对农业与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 | 第27页 |
| ·教育对技术应用和信息采集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教育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产值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| ·教育对农业家庭收入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述评 | 第31页 |
| ·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研究 | 第31-36页 |
| ·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 | 第32页 |
| ·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| 第32-33页 |
| ·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 | 第33页 |
| ·述评 | 第33-36页 |
| 第3章 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决定因素 | 第36-54页 |
| ·农业发展要素及配置 | 第36-41页 |
| ·传统生产要素 | 第36-37页 |
| ·现代生产要素 | 第37-39页 |
| ·现代生产要素的特征及配置 | 第39-40页 |
| ·教育在农业中的特殊地位 | 第40-41页 |
| ·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| 第41-44页 |
| ·技术停滞阶段 | 第42页 |
| ·低人力资本、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| 第42-43页 |
| ·高人力资本、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阶段 | 第43-44页 |
| ·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判断 | 第44-47页 |
| ·模型构建 | 第44页 |
| ·数据来源与说明 | 第44-45页 |
| ·计量检验过程 | 第45-46页 |
| ·回归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基于多国经验的人力资本与农业发展关系研究 | 第47-52页 |
| ·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| 第47-48页 |
| ·人力资本与农业发展的格兰杰检验 | 第48-50页 |
| ·计量模型及结果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52-54页 |
| 第4章 人力资本影响农业发展的路径和环境约束 | 第54-68页 |
| ·人力资本影响农业发展的路径 | 第54-57页 |
| ·教育影响农业发展的环境约束:基于中美两省州的比较 | 第57-62页 |
| ·中国河南省与美国堪萨斯州的农业概况 | 第57页 |
| ·数据采集与方法 | 第57页 |
| ·模型引进和说明 | 第57-58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1页 |
| ·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·国家间农业效率比较 | 第62-6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62-63页 |
| ·数据来源与方法 | 第63-6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64-66页 |
| ·小结 | 第66-67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67-68页 |
| 第5章 农村人力资本深化的途径 | 第68-76页 |
| ·政府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| 第68-69页 |
| ·公共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本深化机制研究 | 第69-72页 |
| ·人力资本形成 | 第69-70页 |
| ·子女数量和质量的取舍条件 | 第70-71页 |
| ·加入公共教育后的人力资本函数 | 第71-72页 |
| ·人力资本形成动态系统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73-76页 |
| 第6章 补偿性教育政策的均衡条件 | 第76-88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内涵 | 第76-77页 |
| ·Stackelberg博弈理论 | 第77-79页 |
| ·基本二元经济模型 | 第79-80页 |
| ·最优增长路径 | 第80-84页 |
| ·两部门劳动力最优化问题 | 第80-81页 |
| ·政府的最优化问题 | 第81-84页 |
| ·半静态均衡 | 第84-85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85-88页 |
| 第7章 补偿性教育的国际经验和借鉴 | 第88-100页 |
| ·发达国家补偿性教育经验 | 第88-92页 |
| ·韩国经验 | 第88-90页 |
| ·美国经验 | 第90-92页 |
| ·荷兰经验 | 第92页 |
| ·发展中国家补偿性教育经验 | 第92-97页 |
| ·中国经验 | 第93-94页 |
| ·印度经验 | 第94-95页 |
| ·马来西亚经验 | 第95-96页 |
| ·尼泊尔经验 | 第96-97页 |
| ·本章结论 | 第97-100页 |
| 第8章 中国补偿性教育的政策设计 | 第100-110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目标 | 第100-101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对象 | 第101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总体规划 | 第101-105页 |
| ·补偿性基础教育 | 第101-102页 |
| ·补偿性职业教育 | 第102-104页 |
| ·补偿性高等教育 | 第104-105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投资主体 | 第105-106页 |
| ·补偿性教育的政策建议 | 第106-110页 |
| 第9章 结语与展望 | 第110-114页 |
| ·研究初始动因 | 第110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| ·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| 第111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24页 |
| 致谢 | 第124-12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