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村的述说--“走进”一位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37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综述 | 第16-24页 |
一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研究 | 第17-20页 |
二、关于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生活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三、田野研究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 | 第22-24页 |
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4-26页 |
一、农村 | 第24-25页 |
二、农村幼儿教师 | 第25页 |
三、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活 | 第25-26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6-27页 |
第六节 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| 第27-37页 |
一、研究方法的选择 | 第27-30页 |
二、田野地点的选择 | 第30-32页 |
三、合作对象的确定 | 第32-34页 |
四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| 第34-37页 |
第二章 进入研究现场 | 第37-43页 |
第一节 回到家乡 | 第37-39页 |
第二节 山里的幼儿园 | 第39-43页 |
第三章 廖老师的职业生活 | 第43-113页 |
第一节 缘何为师 | 第43-48页 |
一、定向——为何为师 | 第44-46页 |
二、起步——师范学习 | 第46-48页 |
第二节 如何为师 | 第48-63页 |
一、初为人师——摸着石头过河 | 第49-52页 |
二、有效教学——"心力"皆不足 | 第52-59页 |
三、教学插曲二则 | 第59-63页 |
第三节 为师何为 | 第63-72页 |
一、十四年如一日 | 第63-67页 |
二、我们是“万金油” | 第67-70页 |
三、为工作牺牲了很多 | 第70-72页 |
第四节 无处释放的重压 | 第72-80页 |
一、园内处处隐藏危险 | 第72-74页 |
二、幼儿回家路上的担忧 | 第74-77页 |
三、其实我们并不伟大 | 第77-80页 |
第五节 职业收入 | 第80-84页 |
一、我们还在租房住 | 第80-83页 |
二、别把明天的烦恼放在今天 | 第83-84页 |
第六节 “关系”中的教师 | 第84-92页 |
一、我的地盘我不能做主 | 第85-87页 |
二、家长挺尊敬我们 | 第87-89页 |
三、“另类”的教师 | 第89-91页 |
四、和睦的大家庭 | 第91-92页 |
第七节 职业感受——倾听内心的言语 | 第92-109页 |
一、最大的烦恼——家长唱反角 | 第93-98页 |
二、最大的成功感——娃娃的成长、家长的认可 | 第98-101页 |
三、成长缓慢——期待更多的专业成长 | 第101-104页 |
四、没有冲劲——期待更多的激励与肯定 | 第104-106页 |
五、教良心书——期待对农村幼儿教育更多的关注 | 第106-109页 |
第八节 闲暇出智慧——山村里的快乐时光 | 第109-113页 |
第四章 来自田野的思考 | 第113-131页 |
第一节 农村幼儿教师“实然”的职业生活 | 第113-118页 |
第二节 关怀农村幼儿教师:必要与可能 | 第118-128页 |
一、生存关怀——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条件 | 第119-123页 |
二、发展关怀——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| 第123-125页 |
三、精神关怀——农村幼儿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| 第125-128页 |
第三节 对本研究的反思 | 第128-131页 |
一、对研究者身份的反思 | 第128页 |
二、对研究伦理与道德的思考 | 第128-129页 |
三、关于研究的效度 | 第129-130页 |
四、研究中的限制和不足 | 第130-131页 |
结语 | 第131-1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3-137页 |
附录 | 第137-138页 |
后记 | 第138-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