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确定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(二)实践意义 | 第15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21页 |
(一)企业边界的文献综述 | 第15-19页 |
(二)企业集团边界的文献综述 | 第19-20页 |
(三)研究空间 | 第20-21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(二)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确定的理论分析 | 第23-32页 |
一、国有企业集团的属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(一)国有企业集团的社会属性 | 第23页 |
(二)国有企业集团的经济属性 | 第23-24页 |
(三)国有企业集团双重属性的耦合 | 第24页 |
(四)国有企业集团属性特征的延伸 | 第24页 |
二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变动的动因分析 | 第24-26页 |
(一)单一层级变动的动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(二)层级移动的动因分析 | 第26页 |
三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规模经济效应分析 | 第26-28页 |
(一)内在规模经济 | 第26-27页 |
(二)外在规模经济 | 第27-28页 |
四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范围经济效应分析 | 第28页 |
五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| 第28-29页 |
六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“套牢”效应分析 | 第29-30页 |
七、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代理理论分析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42页 |
一、制度环境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32-35页 |
(一)产权制度 | 第32-33页 |
(二)交易制度 | 第33页 |
(三)市场制度 | 第33-34页 |
(四)金融制度 | 第34页 |
(五)政策环境 | 第34-35页 |
二、政府干预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35-38页 |
(一)政府干预的作用机制 | 第35-37页 |
(二)政府干预的作用效果 | 第37-38页 |
三、技术进步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38-42页 |
(一)生产技术的作用机制 | 第38-39页 |
(二)信息技术的作用机制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国有企业集团边界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2-54页 |
一、企业能力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42-45页 |
(一)国有企业集团的能力分析 | 第42-43页 |
(二)企业能力的作用机制 | 第43-45页 |
二、企业资源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45-48页 |
(一)国有企业集团的资源分析 | 第45-46页 |
(二)企业资源的作用机制 | 第46-48页 |
三、管理层行为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48-51页 |
(一)国有企业集团的管理层特征 | 第48-49页 |
(二)管理层行为的作用机制 | 第49-51页 |
四、财务状况与国有企业集团边界 | 第51-54页 |
(一)股权结构 | 第51-52页 |
(二)盈利能力 | 第52-53页 |
(三)成长能力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国有企业集团改革的政策建议 | 第54-60页 |
一、加速国有企业集团市场化进程 | 第54-55页 |
(一)调控机制市场化 | 第54页 |
(二)评价标准市场化 | 第54页 |
(三)人才制度市场化 | 第54-55页 |
(四)经营管理市场化 | 第55页 |
(五)并购重组市场化 | 第55页 |
二、完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 | 第55-56页 |
(一)治理边界的确立 | 第55-56页 |
(二)治理边界的运行 | 第56页 |
三、健全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| 第56-57页 |
(一)内部控制边界的确立 | 第57页 |
(二)内部控制边界的运行 | 第57页 |
四、落实国有企业集团社会责任 | 第57-60页 |
(一)社会责任边界的确立 | 第58页 |
(二)社会责任边界的运行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