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政治理论论文--国家理论论文--国家政治制度论文

《唐律疏议》礼治观探究

中文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48页
 第一节 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第15-22页
  一、 选题意义第15-21页
  二、 研究目的第21-22页
 第二节 论题研究的现状第22-36页
  一、 关于礼治思想的研究第22-30页
  二、 关于《唐律疏议》的研究第30-36页
 第三节 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36-44页
  一、 基本概念阐析第36-40页
  二、 研究思路第40-41页
  三、 研究方法第41-44页
 第四节 论文的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第44-48页
  一、 论文的基本内容第44-47页
  二、 可能的创新第47-48页
第二章 礼治: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第48-82页
 第一节 礼的内涵第48-57页
  一、 礼的起源与发展第48-52页
  二、 礼的实质第52-54页
  三、 礼的功能第54-57页
 第二节 礼治与古代治国模式第57-64页
  一、 礼治与法治第58-59页
  二、 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礼治第59-62页
  三、 礼治的政治效能第62-64页
 第三节 礼治思想的衍变第64-82页
  一、 礼治思想的形成第64-66页
  二、 礼治思想的发展第66-75页
  三、 礼治思想的成熟第75-82页
第三章 礼治与《唐律疏议》第82-99页
 第一节 唐初统治者的治国与立法思想第83-91页
  一、 以“仁义”为核心的政治理念第83-86页
  二、 《唐律疏议》的修撰及内容第86-91页
 第二节 《唐律疏议》与礼的关系第91-94页
  一、 法律儒家化第91-92页
  二、 礼是《唐律疏议》的灵魂第92-94页
 第三节 《唐律疏议》与专制统治第94-99页
  一、 政与刑第95-96页
  二、 《唐律疏议》的作用第96-99页
第四章 《唐律疏议》的礼治观第99-156页
 第一节 礼治的政治价值取向与《唐律疏议》第99-114页
  一、 专制主义的渊源第100-104页
  二、 君主专制与唐代社会状况第104-106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中的皇权至上观第106-114页
 第二节 礼治的社会伦理基础与《唐律疏议》第114-129页
  一、 亲亲观及其思想基础第115-116页
  二、 唐代社会的人伦关系第116-123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中的家族本位主义第123-129页
 第三节 礼治基本内核与《唐律疏议》第129-138页
  一、 社会的等级性与社会控制第130-132页
  二、 唐代的基本社会关系第132-135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中的等级差别第135-138页
 第四节 礼治的精神与《唐律疏议》第138-146页
  一、 古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138-142页
  二、 人本主义对传统法律的影响第142-144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的人本主义精神第144-146页
 第五节 《唐律疏议》与礼治思想的实现第146-156页
  一、 古代社会控制与控制手段第147-151页
  二、 礼教与大一统第151-154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的礼法并用原则第154-156页
第五章 《唐律疏议》实施与社会影响第156-176页
 第一节 唐代的国家治理成就第156-163页
  一、 以礼治国下的盛世第157-158页
  二、 法律保障与经济发展第158-160页
  三、 礼义之邦的实现第160-163页
 第二节 对唐代政制的影响第163-169页
  一、 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第163-165页
  二、 规范与完善官僚制度第165-167页
  三、 保证国家政务运行的有序第167-169页
 第三节 《唐律疏议》的历史地位第169-176页
  一、 《唐律疏议》成为中华法系的典范第169-171页
  二、 唐代以后各代的法律制度蓝本第171-173页
  三、 《唐律疏议》对亚洲各国法律的影响第173-176页
第六章 余论《唐律疏议》礼治观的反思与启示第176-182页
 第一节 《唐律疏议》礼治观的反思第176-179页
 第二节 《唐律疏议》礼治观的启示第179-182页
参考文献第182-192页
致谢第192-193页
个人简历第193-194页

论文共1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古代君臣观研究--以贞观君臣为例
下一篇:西方近代社会契约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