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时期的民间借贷与农村经济--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四川为例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2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| ·研究现状分析 | 第8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、资料来源及课题的创新性 | 第11-12页 |
| 2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民间借贷概况 | 第12-20页 |
| ·民国时期四川农村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·民间借贷的起源及其在四川的发展 | 第14-17页 |
| ·借贷来源及用途 | 第17-20页 |
| ·借贷来源 | 第17-18页 |
| ·借贷用途 | 第18-20页 |
| 3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民间借贷盛行原因 | 第20-34页 |
| ·贫困的生活现状 | 第20-31页 |
| ·沉重的农民负担 | 第20-23页 |
| ·天灾人祸的破坏 | 第23-26页 |
| ·人地矛盾的突出 | 第26-29页 |
| ·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| 第29-31页 |
| ·金融机构缺乏 | 第31-32页 |
| ·婚丧习俗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农村金融枯竭 | 第33-34页 |
| 4 民国时期四川农村民间借贷组织形态及其运作方式 | 第34-54页 |
| ·高利贷 | 第35-42页 |
| ·放贷者构成 | 第35-36页 |
| ·高利贷种类 | 第36-41页 |
| ·高利贷借款期限和借款利率 | 第41-42页 |
| ·典当业借贷 | 第42-48页 |
| ·典当业的种类、数量及其在四川农村的地位 | 第42-45页 |
| ·典当业的资本来源及其人员构成 | 第45页 |
| ·典当业借贷的运作 | 第45-48页 |
| ·互助借贷 | 第48-54页 |
| ·合会的内部结构及运作 | 第49-50页 |
| ·四川合会的种类 | 第50-54页 |
| 5 民国时期对民间借贷的管理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| 第54-65页 |
| ·民间借贷的自我管理 | 第54-56页 |
| ·国民政府对民间借贷的管理与调控 | 第56-60页 |
| ·出台相关法规予以管理 | 第56-57页 |
| ·发展新式农贷机构 | 第57-60页 |
| ·民间借贷的影响 | 第60-65页 |
| 6 结语 | 第65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